○ 次貸危機,韓系車的悄然加入,美國車企該怎么招架?
有人說是“虛幻的美國夢”害了美國汽車工業(yè),然而事實上,務實的美國人一直都沒打算在這場夢里長久的待下去,當發(fā)現自己腰包不再鼓的時候,美國人會馬上“跳出夢境”,換一種務實的方式繼續(xù)生存下去,才不會因為什么國家品牌而繼續(xù)支持本國汽車。這就是市場經濟下的美國,殘酷而又現實。
在次貸危機過后,韓系品牌借機開始大力推進它們的“美國夢”,并且從方法上來看,似乎也與日系品牌進入美國那時候如出一轍,只不過與日系品牌來說,它們還多一個優(yōu)勢,那就是“足夠便宜”。這一系列壓力的到來,美系品牌當時又是如何招架得住呢?
在次貸危機時期,福特和通用依靠國家征信體系,開始了大面積“0首付優(yōu)惠分期購車”政策。雖然當時的美國車市比較低迷,但還是那句話,務實的美國人絕不會放棄每一次“先試后買”或者“以租代購”的機會,而這一套路確實也屢試不爽。而克萊斯勒集團也借助著政府的力量,完成了與菲亞特集團的合并,“三巨頭”沒有一家被這次金融危機所擊敗,底特律的尊嚴和實力也得以保留。
○ 雖然動蕩多年,但美國車企在技術實力方面依舊不可小視
美國汽車的興與衰,就像紅樓夢和曹雪芹一樣,大觀園的盛景也許只是書本里的黃粱一夢,夢醒了,曹雪芹還是要面對眼前的生活壓力,想辦法要活下去。那么他們未來活下去的資本靠的是什么呢?
- 技術實力積累與造車經驗
也就是說,單從技術實力的角度來看,美國品牌似乎依舊可以站在世界前沿的水平,這主要得益于其百年汽車風雨所沉淀下來的造車經驗,并且從某種角度而言,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沒有擊垮它們也正是印證了這一點。在這種“軟實力”方面的問題上,他們恰恰切對了我們中國品牌的一個“痛點”:由于我們國家的汽車真正技術發(fā)展史上的短板,想要奮起反擊成為世界先列水平,那么就必須來到這個汽車第一大國“取取經”。
- 新能源產業(yè)技術儲備
舉個例子來說,在1980年,美國便有了一款名為Comuta的微型兩座純電動城市代步車,雖然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它似乎就是個“老頭樂”,但你想想這可是80年代的產物。而后“三巨頭”在千禧年紛紛拿出了自家的電動車概念產品,但幾乎都不量產上市,這又是為何呢?
即便是現在,美國的電動車也僅僅是在加州等地區(qū)的能見度會比較高一些,底特律呢?普及率更是低的可怕。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雖然目前“三巨頭”在美國銷售的純電動車也僅有雪佛蘭Bolt,但特斯拉在加州的熱銷似乎讓他們明白了一些道理:縱使技術儲備再厲害,隨時都能量產,但不邁出這一步誰都不知道結果。
- 自動駕駛技術當屬世界第一
近年來要說汽車最大的一場革命,當屬自動駕駛技術了,而若說到自動駕駛,那么美國一定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水平,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具備這樣的電子科技實力,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法律開放程度也比較高。
由于美國目前掌握著計算機最底層的一些架構技術,所以程序控制等方面對于他們來說“小菜一碟”,加上從家用電腦普及到現在,各大高校、區(qū)政府以及企業(yè)都一直致力于電子技術領域的開發(fā),無論是市場前景還是對人類的意義都非常之大。而這些優(yōu)勢,給美國開發(fā)自動駕駛方面創(chuàng)造了極大優(yōu)勢。
想要做智能駕駛,那么美國就是世界上每一家企業(yè)都必須要來的地方,因為在底特律和硅谷等地,當地法律不會禁止你的自動駕駛車輛上路,甚至于他們還很鼓勵你這么去做,以開放該技術的進一步開發(fā)工作。在這樣的環(huán)境背景下,像特斯拉、谷歌等這樣的公司便能早早將一些“準自動駕駛”技術投入使用,推動這項技術的發(fā)展。
那么為何這些做自動駕駛的企業(yè)都喜歡扎堆在加州硅谷呢?這里除了有不計其數的世界頂級IT公司能提供各方面數據、計算開發(fā)、硬件以及網絡支持一條路配套產業(yè)鏈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里集中了一波“有才華的年輕人”,要知道斯坦福大學和加州伯克利分校其實都在這周邊,人才的支持也是這里開發(fā)自動駕駛技術的優(yōu)勢之一。
所以說,世界自動駕駛技術看哪里?那必須是美國。無論是從供應商、政府、人才、車企研發(fā)的開放程度和軟硬件實力方面,美國都有著絕對優(yōu)勢。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