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能開始聊大眾了嗎?
好了,我想再不聊大眾,各位看官老爺就該說我不務正業(yè)了。要說大眾什么時候有了平臺化跡象,我想我們完全可以從大眾最早的車型故事聊起。
熟悉大眾的看官老爺們都應該知道,大眾的第一款車——婦孺皆知的甲殼蟲,其實在一開始要做成當年“標桿級”家用轎車的。希特勒提出的技術(shù)指標十分苛刻,并在戰(zhàn)前標價僅為990馬克,這對于當時的一個標準的德國家庭來說非常有誘惑力(不到一年的家庭收入即可享有),加之希特勒當年提出了“堪稱世界上最早的汽車金融政策”——集郵換車,更讓每一個德國家庭的私家車夢變得觸手可及。
也就是說,其實當時的德國家庭根本沒有享受到他們心儀已久的“萌系國民車”,反而為納粹提供了大量戰(zhàn)備資金。這里有人可能就要說了:車都造出來了,還不給平民老百姓用,那這些甲殼蟲究竟成了什么呢?
通過在原有甲殼蟲底盤和發(fā)動機基礎(chǔ)上進行優(yōu)化,并拉高車身,換成各種裝甲車身,甲殼蟲搖身一變成為了納粹軍車——TYPE 82、TYPE 87與TYPE 166系列等。不要小看這些以甲殼蟲為基礎(chǔ)“魔改”出來的軍車,要知道它們在當年給盟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也正因為這些車的存在,美軍才很有針對性的開發(fā)了威利斯吉普車。
是的,這個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小蟲子”,其實在最早被用作了“殺人機器”,令人唏噓不已。聊完了歷史小故事,看官老爺們應該明白我想說什么了吧?其實這種“采用相同底盤和動力總成”開發(fā)車型的做法,早在大眾的第一款車上便有所實踐。哦不對,那時候還沒有咱們現(xiàn)在所說的這個大眾汽車,它應該叫做KdF-Wagen(裝逼用:標準德語讀法是“咔迪愛芙-哇根”,車名全稱為Kraft durch Freude Wagen,也就是“快樂就是力量之車”)才對,換言之大眾在開始“換殼改裝”這件事上比品牌創(chuàng)立都要早。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