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利汽車:黃大發(fā)的記憶
提到華利,可能大家還記得在上世紀80、90年代時遍布大街小巷的天津大發(fā)“面的”。而想要了解華利的歷史,我們還得先從天津汽車工業(yè)的起步說起。1965年,天津汽車制造廠正式成立,1983年,國家將天汽確定為首批微型汽車生產基地。很快,天津微型汽車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并派出考察團前往日本展開市場調研工作。
考察團最終將目光鎖定在了日本大發(fā)這家善于生產小車的廠商身上,并決定引入大發(fā)Hijet 850微面和大發(fā)Charade轎車。1984年3月3日,中日雙方在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了技術轉讓協(xié)議,時任天津市長李瑞環(huán)將Hijet取名為“華利”,將Charade取名為“夏利”,不僅取了諧音,合起來還有“華夏得利”的意思。
1984年9月25日晚上10點05分,第一輛由國內CKD組裝的華利微面在天津汽車制造廠順利下線,當時包括裝焊、油漆、總裝、質檢,一共8個人參與了裝配。由于技術條件并不成熟,在最初的兩三個月里,廠里總共只生產了幾十輛華利新車。而到1987年底,零部件的國產化率已上升至85%,并且天汽已基本建成年產2萬輛的微型汽車生產基地。
華利微面的車身尺寸長寬高為3195mm×1395mm×1660mm,軸距為1820mm。其動力系統(tǒng)搭載了排量為843ml的三缸發(fā)動機,最大功率40馬力/5500rpm,最大扭矩59牛·米/3200rpm,裝備4速手動變速箱,整車質量為760kg。
1987年,天津街頭出現(xiàn)了第一輛華利黃“面的”。當時選擇黃色涂裝是為了與美國接軌,黃色透視性好,在眾多車輛中很容易就能夠識別出來。人們更習慣將該車稱為天津大發(fā),“要發(fā)家,買大發(fā),發(fā)發(fā)發(fā)!”這是上世紀80年代末曾經在中央電視臺播放過的廣告語。1992年時,北京已經有3萬輛華利出租車,那時候市場完全供不應求。1995年,天津市汽車制造廠與馬來西亞金獅集團合資,企業(yè)更名為天津華利汽車有限公司。
隨著我國汽車產業(yè)政策的重點轉向轎車生產,華利的好日子很快就過去了,夏利投產后迅速取代華利成為各大城市出租車市場的不二選擇。2001年華利全面停產,據(jù)統(tǒng)計,天汽累計生產了近50萬輛華利,其中90%都是供給全國各地的出租行業(yè)使用。
當華利被市場淘汰后,天津華利汽車有限公司又參照大發(fā)Move微型MPV的車型技術,投產了新車幸福使者。2002年6月,天津汽車工業(yè)集團與一汽集團公司采取股權轉讓方式聯(lián)合重組,天津華利汽車有限公司更名為一汽華利汽車有限公司,成為一汽的全資子公司,同時幸福使者車型改稱為一汽佳星幸福使者。
2003年10月,一汽華利又引入國產了大發(fā)的小型SUV“達路·特銳”車型,不過該車由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負責銷售。此后,一汽華利始終難以再現(xiàn)輝煌,一汽佳星幸福使者及達路·特銳于2007年初徹底停產。至此,一汽華利已徹底淪為“殼資源”。
2008年3月18日,一汽華利在天津產權交易網站掛牌出售。20天后,天津一汽宣布以30萬元的價格收購了一汽華利100%的股權。經過改造,一汽華利被建設成天津一汽的另一個整車生產基地,目前15萬輛整車的生產能力已經建成投產。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