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設計殿堂] 作為每年國內(nèi)車展“壓軸戲”的廣州車展剛剛結(jié)束,輪番亮相的新車讓人目不暇接。想要在“佳麗”云集的舞臺上脫穎而出,是否擁有一副令人印象深刻的“臉龐”至關重要。因此,在這至關重要的“臉部修飾”問題上,各家車企的設計師們可謂不遺余力地進行著創(chuàng)造、顛覆、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其隱藏的思路、技巧值得我們思考,車展這樣一個集中展示的舞臺有利于我們對比、揣摩,給予我們對近期汽車前部設計趨勢的一些啟示。
■ “頑疾”猶在
寬大的舞臺、碩大的照射燈、靚麗的車模以及精心的擦拭,讓站在車展這個舞臺上的新車各個都綻放出奪目的光彩,而這個絕佳的舞臺也令車型之間設計的區(qū)別或者說設計上的共同點得以集中展現(xiàn)。在車展上逛過一圈后,我們有了下面的想法。
中國品牌經(jīng)過了數(shù)年的發(fā)展,實力得以增強,但實事求是的說,目前仍有部分車企在模仿、借鑒,那么,有沒有一些可以被稱作成功公式一樣的設計元素,可以被這些尚且弱小的設計團隊加以利用,打造出一款成功或者說不功不過的作品呢?
我們經(jīng)常說現(xiàn)代汽車設計的優(yōu)秀與否不僅僅是設計部門的責任,更是設計團隊與工程團隊溝通,甚至是上升至品牌價值、溢價能力層面的原因。這并不是聳人聽聞,而是有著鮮活的例子。
就像上面展示的那樣,對于野馬汽車、陸風、眾泰這些中國品牌而言,設計上的薄弱是其較少推出自家新設計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是品牌影響力的弱勢,令他們無法從容推出屬于自己的設計,因此選擇了抄襲、借鑒這條“捷徑”。當然,這樣的方法危害之大屬于老生常談的問題了,那么,通過在車展上觀察成熟品牌的設計,能否找到一個可以幫助它們?nèi)〉贸晒,或者說做出一個不功不過設計的萬能公式呢?下面,這些元素就是我們車展過后總結(jié)的心得。
■ 元素一:“大嘴”進氣格柵
我們總說潮流、時尚是輪回的,誰是第一個設計“大嘴”進氣格柵已不可考,不過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進入21世紀后,一股“大嘴”進氣格柵設計風潮再起,直至今日這種能夠吸引人眼球的設計仍舊稱得上是炙手可熱。
第一個設計出“大嘴”進氣格柵的設計師或者說推出這種設計的廠家已較難考證,不過當我們翻開近些年的汽車設計史冊,卻可以很容易的尋得近些年這股設計風潮的引領者,它竟然是以死板著稱的“德國人”。
成功的設計固然可以推動品牌前進,但更大的問題在于新車型發(fā)布時這些經(jīng)典設計亦需要謀求精進。在經(jīng)典上“動刀子”需要在不破壞精髓的情況下,讓人們接受新事物,其難度可想而知。這一次,奧迪似乎也陷入了困境。
審視奧迪最新一代的進氣格柵設計可以感到設計師希望從中為整體造型添加硬朗的效果,由此為車頭勾勒出一幅棱角更加分明的效果,不過當這種硬朗與圓滑車體發(fā)生碰撞的時候,人們的評價就出現(xiàn)了褒貶不一的情況。也正是因為“大嘴”格柵在更新方面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不少品牌都開始對此進行改變。中國品牌亦是這些求變的品牌之一。
作為“大嘴”設計的始作俑者對此進行改變都如此費力,那么身處這股浪潮中的其他廠家對其改變之難可想而知。更何況經(jīng)過多年的洗禮,人們對于“大嘴”進氣格柵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審美疲勞,繼續(xù)簡單模仿這種設計顯然不再能勾起人們的注意力。當然,聰明的設計師們亦有其他辦法。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