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盤對比
今天上陣的各位選手雖大都是各自品牌的“入門級”SUV,但頭頂豪華品牌的光環(huán)自然在機械結構上不會馬虎,亦或者說它們的懸架結構是否能像駕駛質(zhì)感一樣,相比一般品牌能否更加優(yōu)秀令人期待,這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之一。
● 前懸架:整齊劃一麥弗遜
若干年前,有些豪華品牌入門級別的SUV產(chǎn)品還帶有同時期縱置平臺轎車的不少特點,但時光荏苒,消費者對于這些車型的訴求變得趨于理性。相比出眾的操控性而言,舒適寬大的駕乘空間需求更為迫切,因此它們之中的一部分由“縱”改“橫”,另外一部分誕生之初即來自各家橫置平臺。
肉眼觀察再平直的路面實際上也都有一定起伏,車輛行駛過程中就會對底盤與車身產(chǎn)生垂直的力,彈簧、減振器以及襯套存在的意義就是保證操控性的同時,削弱不必要的振動。不同的懸架有各異的設計取向,麥弗遜式獨立懸架是目前市面上兼顧效果與成本最理想的選擇。
麥弗遜式前懸架在車身總尺寸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增加乘員艙空間,還有益于車頭布置更多的吸能結構,這對提升碰撞安全性至關重要。當然缺點同樣明顯:結構特點使其更難抑制制動時的“點頭現(xiàn)象”。
另外這樣的結構意味著相關連桿和球鉸的載荷明顯更大。當然先天弱點并非無法避免,彈簧與減振器的搭配通過調(diào)校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操控性,這也是這些豪華品牌入門SUV開發(fā)時的必修課。
今天的汽車大部分驅(qū)動系統(tǒng)由于裝配需求、車身承載需求、剛度需求都并非直接固定在車身上的,而是需要與副車架相連。除此以外,它還有連接控制臂,承托轉向機構、穩(wěn)定桿、差速器等等部件或總成的職責。
另外近些年開始快速普及的全框式副車架也能在車輛發(fā)生撞擊的時候起到一定吸能作用,上面的連接結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引導撞擊力分散的效果。從材料上看,這些SUV大多采用鋼制材料,部分車型在連接件上使用了鋁制材料以減輕重量。
與IT領域相似,汽車領域也有著類似的摩爾定律,10年時間電動助力轉向系統(tǒng)成功的從豪華品牌旗艦獨享變成了如今的普通品牌小型車亦可配備的技術。不過雖然機械結構或原理類似,但豪華品牌針對車型的調(diào)校以及拓展功能仍舊有著不小的優(yōu)勢。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