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賽道體驗
通過常規(guī)性能測試了解了RC F的脾氣秉性之后,我們沒有理由不把這樣一臺性能車拉到賽道上,最終我們還是選擇了那條只有1.3公里長的銳思賽道。來這里當然不是為了讓RC F刷圈的,事實上這樣一臺大馬力后驅(qū)車在這條小賽道上也的確施展不開,而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驗證“RC F到底適不適合跑賽道?”
剛一上賽道,沉重的車身就成了RC F操控性的最大絆腳石?焖龠^彎時,即使255mm寬的前輪也很難承受如此大的重心轉(zhuǎn)移,難免會有些推頭。如果此時你試圖通過彎中給油的方式來讓車尾變得更靈活,那么一定要提防LSD的突然介入。因為在彎中給油時,TVD開始會判斷輪胎已經(jīng)達到極限,所以會限制動力輸出,油門就會變得很遲鈍。
此時焦慮的你一定會繼續(xù)深踩油門,而一旦TVD中的兩組多片離合器結(jié)合之后,車尾會突然變得靈活起來,顯然這時的油門已經(jīng)給大了。別擔心,如果你反應夠快的話,此時反打方向并適當收油足以挽救車輛,只是要如此去猜車輛的動態(tài)響應,真是太費神了。
那么這輛車到底能不能漂移?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你長按VSC OFF,大腳給油,并及時反打方向,合理穩(wěn)住油門,RC F就能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不過這輛車對于駕駛者的技術要求會更高一些,因為它不太情愿配合你這樣做。自始至終,笨重的車身都在和駕駛者較勁,后橋限滑差速器在介入時也稍顯突兀,讓人摸不清它的脾氣秉性,油門響應也并非完全線性?傊,你在RC F身上想找點樂子,恐怕有些難度。
RC F的剎車系統(tǒng)在賽道里也有些力不從心,其實歸根結(jié)底還是和它本身的車重有很大關系。再加上RC F的剎車踏板本身就偏軟,過于強調(diào)舒適性,初段幾乎讓人沒有信心,連續(xù)高強度的工作更是讓剎車系統(tǒng)有些吃不消。不過這也不奇怪,同級別的寶馬M4、AMG C 63也是如此,畢竟它們都不是天生下賽道的料兒,只是在剎車腳感上比RC F好一些罷了。
◆ 許云鶴談RC F的賽道駕駛感受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感受,其實這次跑賽道的任務主要還是交給了我的同事,大家熟知的車手許云鶴。他對于這條賽道已經(jīng)相當熟悉,駕駛技術精湛。在駕駛過RC F之后,他對于這輛車又會給出怎樣的評價呢?讓我們來聽聽他的感受。
動力方面,RC F的V8相比其它車型屬于稍小一些的類型,日本對于V8發(fā)動機起步稍微晚一些,趨向于小型、低扭矩特性,沒有美系和德系動力來得生猛,功率相對要在較高轉(zhuǎn)速才能釋放。對于這一點大家可能會褒貶不一,不過趨向于高轉(zhuǎn)速特性的發(fā)動機對于賽道駕駛的主觀感受還是有加分的。我覺得RC F的設計初衷更趨向于舒適的GT跑車而不是武裝到牙齒的賽道日體驗車,本應很靈敏、很線性的V8發(fā)動機貌似在電腦調(diào)校的作用下出現(xiàn)了相對溫吞的油門響應,就算你忽然把油門踩到底,動力也是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nèi)緩慢介入進來,這么說來倒有點像是渦輪車了。
底盤方面,首先是車頭在賽道中有不可避免的推頭,主要是車頭比較重的緣故,駕駛需要特別注意進彎角度,需要依賴后輪的小幅度滑移才能實現(xiàn)比較舒服的進彎路線。如果不推到極限,底盤則會呈現(xiàn)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懸架在單一轉(zhuǎn)向過程中支撐尚可,但在連續(xù)多彎轉(zhuǎn)向中還是有點力不從心。
后軸的電控TVD(后橋限滑差速器)相比機械式,更像低鎖止率的1way差速器,在極限狀態(tài)下鎖止率并不是很高,即便是TRACK模式也是一樣。這個系統(tǒng)最難受的地方是鎖止的過程不太平順,在催動后輪時,突然鎖止的差速器會讓你感覺有點像踩了西瓜皮忽然滑出去,這種非線性的節(jié)奏需要時間去適應。
然后就是車身穩(wěn)定系統(tǒng)VDIM,不知道算好還是壞,它似乎不能完全被關閉,包括EXPERT(專家)模式和按住VSC OFF按鈕5秒激活的所謂“全關”模式,電控系統(tǒng)總會在它認為需要的時候切斷動力輸出,最主觀的感覺就是油門踏板忽然會變得不線性,于是你就好像娶了一個性格古怪又倔強的老婆,隨時要面對她多變的各種“幺蛾子”,不過即便是這樣,通過時間還是可以適應的。總之這輛RC F很舒適、很安靜,但在極限狀態(tài)下調(diào)校趨向于轉(zhuǎn)向不足,加上似乎無法完全關閉的輔助系統(tǒng),它還是一輛更趨向于日常駕駛的運動車,恐怕還無法兼顧賽道日的體驗駕駛。
結(jié)合RC F的操控表現(xiàn),看來部分外媒給出糟糕的評價也是有一定原因的。然而僅憑賽道表現(xiàn)就全盤否定了一輛車,是不是有些過于武斷了,RC F難道就沒有一點可取之處?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