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代探險者(1995-2001年)
全面升級/市場競爭加劇/首遇危機
1995年,在持續(xù)的銷售熱潮下,福特很快對探險者的外觀、內飾及懸架系統(tǒng)方面完成革命性升級,推出第二代車型。它一上市廣受追捧,當年銷量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395227輛,毫無懸念就成為年度SUV銷量王。
第二代探險者同樣有兩門版和四門版可選,為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福特對它的車身長度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其中,兩門版車身長度由4419mm增加至4538mm,四門版則由4673mm增加至4826mm,整體來說,探險者的個子正在變得越來越大了
第二代探險者配備了駕駛席及副駕駛席安全氣囊,是同級車型中首款采用前排雙安全氣囊的車型。同時,該款車型的碰撞管理系統(tǒng)在車架和車身結構的關鍵部位增加了手風琴狀的褶皺設計,通過可控的方式吸收能量,以更好地保護乘員的安全。正是由于這些重大升級,探險者被全球著名的J.D.Power評為新車質量最佳的SUV。
1996年,探險者在動力上有了更大提升,一款全新5.0升V8發(fā)動機首次出現(xiàn)在探險者上。該發(fā)動機最大功率可達208馬力、最大扭矩為380!っ,極大提升探險者的動力性能。1997年,探險者又增加了一款Cologne 4.0升頂置雙凸輪軸V6發(fā)動機,可輸出205馬力及332!っ椎呐ぞ亍5.0升V8發(fā)動機及Cologne V6發(fā)動機隨之也成為SUV市場中最受歡迎的發(fā)動機。
1997年,隨著V8發(fā)動機的應用,探險者四驅系統(tǒng)采用了全新的電子分動箱,可通過位于中控臺上的旋鈕進行控制,即“全時四驅”功能——“自動模式”,系統(tǒng)在偵測到后輪開始打滑時,自動將動力分配到前輪,從而讓四驅系統(tǒng)處于實時工作狀態(tài)。而在此前,探險者采用的四驅系統(tǒng)僅在路面打滑時工作,且須由駕駛者選擇是否啟用四輪驅動模式。
一直對北美市場虎視眈眈的雷克薩斯在1996年和1998年分別推出LX450和RX300,而林肯則在1998年推出第一款SUV車型Navigator,一年后,凱迪拉克Escalade(凱雷德)上市。雖然上述車型未必對探險者構成直接威脅,但或多或少瓜分了市場份額。相比之前,探險者面臨的市場環(huán)境正在變得嚴峻起來。
2000年,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不斷收到消費者的投訴,他們駕駛的探險者因使用費爾斯通輪胎導致車禍?膳碌氖,據(jù)調查,因此導致的車禍死亡人數(shù)達88人,受傷人數(shù)超過250人。費爾斯通輪胎的質量問題引起各方高度關注,與費爾斯通密切相關的福特自然成為最大受害者。
在巨大的壓力下,費爾斯通終于在2008年宣布回收引起安全問題的650萬條輪胎。在一片譴責聲中,福特甚至不得不換上費爾斯通競爭對手的輪胎,為了節(jié)省輪胎,福特甚至關閉了三間生產探險者的工廠,而福特經銷商的電話也被消費者打爆了,陷入前所未有的狼狽當中。實際上,福特在2000年初就想推出第三代探險者,這回不得不推遲了。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