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 上周我們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寶馬i3的空調系統(tǒng)加注了新型的制冷劑——R1234yf,而奔馳則在為拒絕使用新型制冷劑(經過試驗,他們發(fā)現(xiàn)R1234yf制冷劑存在起火隱患)跟法國政府爭得不可開交。如果你不了解這件事的緣由,可以點擊《又一場革命?寶馬i3使用新型空調制冷劑》。兩個德系品牌為什么在R1234yf制冷劑的使用方面持有不同的態(tài)度我們暫先不論,可以肯定的是,汽車空調制冷劑即將迎來新一輪變革,這在歷史上已經經歷過3次了。
● 第一代:制冷劑誕生
關鍵詞:能用即可
★ 發(fā)明制冷系統(tǒng)的人曾經是位金匠
人類的需求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源動力,制冷技術就是這樣應運而生。1834年,Jacob Perkins這個來自美國的發(fā)明家向外界展示了它所研制的蒸汽壓縮制冷循環(huán)技術,這算是開啟了人類在制冷技術的大門,當時使用的制冷劑為乙醚。
★ 使用什么樣的制冷劑則仍處探索之中
在這之后,圍繞制冷劑的發(fā)明和變革始終沒有停息過。當時那個年代所采用的制冷劑大多為比較容易獲得的流體(液體和氣體的總稱),比如,乙醚、水/硫酸、酒精、氨/水等,而讓我們關注的是,在那時就有人提出用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的方案,不過,由于技術的限制,二氧化碳的特性并沒能被充分挖掘出來。總體來看,這一階段所誕生的制冷劑種類均以化合物(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組成的純凈物)為主。到了1885年,有個叫Pictet的人提出的見解與大多數(shù)人不同, 他的設想是將硫酸與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作為制冷劑。
同年,有個叫卡爾·本茨的德國工程師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輛汽車,并于1886年1月29日申請專利,當然,在那時,人們對于汽車的需求僅僅停留在能跑的基礎上。
經過大量的論證,Carrier和Waterfill兩個人將一直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的理論基礎于1924年進行了實踐,在制冷劑的選擇上,他們排除了一些有著明顯缺陷的物質,比如,上面提到二氧化碳以及對金屬有腐蝕的四氯化碳等,最終,二氯乙烷成為在第一臺離心式壓縮機中循環(huán)的制冷劑。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