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美國購買設備,意識到巨大差距
在資本額增加的同時,宗一郎和最信任的伙伴藤澤武夫意識到應該趁勢將公司的規(guī)模擴大,而擴大規(guī)模的方式無外乎擴建或新建工廠,這還需要增加先進、一流設備。在宗一郎看來,當時日本國內的設備已經達不到生產的要求。因此,喜好學習的宗一郎登上了前往美國的航班。
宗一郎這次美國之行收獲很大,美國的生產設備果然如它所料,領先當時日本使用的機器最少10年。意識到差距的宗一郎購買了當時十分先進的全自動機床,并在訪問德國和瑞士期間,又購買了一批先進機器。在宗一郎看來,要拉近與歐美國家的差距,購買他們的設備是最快捷的方法,如果在這基礎能有所改進,甚至有趕超的可能。為此,宗一郎總共花費了4.5億日元購買設備,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顯然,他誓要用此幫助本田技研進行生產革命。
在這個關鍵時刻,宗一郎最信賴的產品卻遇到了麻煩,以Cub F為首的產品銷量早期直線攀升,每月最高銷量甚至可達7000輛。不過時間進入1953年后,由于同類產品的出現而嚴重影響了其銷量,僅僅一年以后,Cub F就變成了“過時產品”。另外一種則是以Benly、Juno為首的新產品沒有給公司帶來驚喜之余,還出現了設計問題。
在Benly推出不久,隨著朝鮮戰(zhàn)爭的結束,日本在戰(zhàn)時各行各業(yè)所呈現的繁榮不復存在,通貨緊縮日益嚴重,倒閉的公司不計其數。當時的本田技研雖然已經是日本頂尖的公司之一,但也同樣負債累累。
宗一郎回憶起這段時光也十分感慨:“外界都覺得我們花費那么多資金引進設備過于冒險,銀行也不可能貸款給我們。我們只能用通過票據周轉撐過那段困難時期,在賣出產品后立馬回收貨款。在那個緊要關頭,藤澤不休不眠四處奔走,籌集資金。”毫無疑問,藤澤在這個時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954年6月,本田技研在銀行的到期票據將達到15億日元,如果不想辦法解決,那公司只能宣布倒閉了。這期間,有政治團體曾向宗一郎建議,可以借助政治手段化解這次危機,然而想“干干凈凈賺錢”的宗一郎拒絕這么做。
與此同時,藤澤積極地與三菱銀行溝通,希望獲得銀行援手。最終,他的誠意打動了銀行經理鈴木時太,鈴木時太答應了與董事商量。盡管當時銀行仍然有不少人反對貸款給本田技研,但經過銀行再三商量后,本田技研還是有驚無險地拿到了貸款,順利起死回生。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