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車的搖籃:E平臺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民車,它不僅是價格低廉的代表,更需要滿足特定年代消費者的廣泛需求。對于德國人而言,它是曾經的甲殼蟲以及高爾夫,對于美國人而言是福特的T型車,對于日本而言,這個頭銜曾屬于Corolla,它的搖籃則是這里要說的E平臺。
對于任何一個汽車廠家而言,自家產品成為國民車不僅會帶來可觀的銷量,同時也是對自身實力的最佳褒獎。當然,想達到目標也可謂困難重重,從產品層面上講,需要滿足各種類型消費者的需求,但價格絕不能過高。因此在產品研發(fā)、制造階段勢必要嚴格控制成本,不能采用堆配置的方法解決問題。研發(fā)新時代國民車的絕密任務就這樣交到了長谷川龍雄手中。
此前希望成為國民車的豐田Publica雖然價格適中(1961年Publica零售價360000日元左右,同年日本人均月收入26000日元),但其配置也略顯寒酸。沒有暖風空調與收音機等功能在今天看來是某些性能車桀驁不馴的標簽,但放在一款旨在爭奪廣大普通用車人群的家用車上,顯然無法成功。隨著日本路網的建設,消費者對于車輛行駛品質的需求也愈加強烈。
正是因為豐田每款車型大多堅持使用一個平臺的特點,因此很容易發(fā)現(xiàn)技術的變遷,E平臺產品動力總成布局的變化就堪稱教科書。上世紀80年代前,縱置后驅的形式相當普遍,橫置前驅由于需要改變力的傳遞方向而在當時稱得上是較為先進的技術。因此,那個時代眾多車企的緊湊型車也大范圍采用縱置后驅的形式。
在此后的年代里,隨著技術的發(fā)展,Corolla這個車型也加入了諸如機械增壓、四驅、電控懸架等配置。當然,這背后離不開E平臺的技術升級以及更新?lián)Q代。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發(fā)展,E平臺上誕生的這個取自花冠之名的車系也逐漸成為了豐田全球化戰(zhàn)略的一部分。由于各國購車需求、用車環(huán)境的不同,它也在根據不同市場需求,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改進。換言之,美國與中國銷售的車型與日本本土在售車型已存在明顯不同了。
這里同樣說句題外話,Corolla的知名度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豐田品牌的標簽,不過日本路邊豐田汽車銷售店名卻與車系無關,這是豐田針對不同消費人群設定的區(qū)別化營銷方式。TOYOTA、TOYOPET、COROLLA、NETZ等不同店面,除了一些共有車型外,不同店面會銷售更具有針對性的車型。這與日本消費者喜好去不同消費場所購買不同售價、定位商品的消費習慣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