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設計解碼]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無論是人的相貌還是工業(yè)制品,均需“精雕細琢”。近些年,代表著機械、可靠、耐用等印象的德式設計火遍神州大地。現(xiàn)在,一位深諳德式設計的男人在上海準備烹飪一道讓廣大地區(qū)人民都覺可口的“生煎包”。也許,“生煎包”不是每個人情有獨鐘的那道私房菜,但它可以幫助你果腹。這就是邵景峰與他的作品——榮威360的目標。
近幾年里,不少設計師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與我們暢談過設計,講述過理念,我們也在這個溝通的過程中了解了這些車型的設計思路。汽車設計同這世上大部分設計一樣,沒有美丑、高下之分,更多的是由觀者個人喜好決定接受程度。這次,我們不想遵照尋常思路,不想聊設計師們?nèi)绠a(chǎn)婦誕子一般的痛苦經(jīng)歷,只想盡可能真實的還原榮威360(下文或簡稱360)設計碰到的那些“糾結事兒”。
● 到底誰才了解國人喜好?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信息閉塞多年的我們一下子接觸到了國外多樣的設計,所以當我們被問及何為優(yōu)秀的汽車設計之時,我們腦中想到、口中能說出的似乎大多是大洋彼岸那些外國人的得意之作。在我們開始重視由中國制造變?yōu)橹袊爸窃臁钡哪甏簧僦袊放七x擇在海外設立工作室,或者干脆在國際范圍內(nèi)籠絡設計資源為己所用,從初期的全權委派,到之后的相互入駐滲透,東方與西方的融合就此產(chǎn)生。但這些生長環(huán)境、教育背景與我們截然不同的外國設計師,能真正了解我們的喜好嗎?
在此前我們了解江淮海外設計工作室時,他們曾經(jīng)無意間透露出中、外設計師的區(qū)別。其實,技法上并無高下之分,相反,正是教育理念或者說文化背景的不同,令他們對設計或者說中國消費者喜好什么產(chǎn)生了不同的見解。同樣處理臉譜元素,外國設計師表現(xiàn)的更為直接,而含蓄的中國設計師則習慣于在設計中雜糅內(nèi)涵。
外國設計師的直抒胸臆并非錯誤,但或許不是每款車都需要設計優(yōu)先。換言之,考慮到360定位偏向家庭用車,因此,在當下中國品牌與合資品牌制造工藝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小之時,同樣設計儲物格時,中國成長的設計師更能了解我們那些諸如儲物格會放置保溫杯,而不是外帶咖啡的用車習慣。所以,即使榮威亦在英國伯明翰設立了工作室,并接納了成熟的設計團隊,但翻看360設計團隊的花名冊,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個偏向“全華班”的配置。
我身邊的不少人開始崇尚德系設計,甚至有種調(diào)侃對德系設計如中毒般癡迷的“毒德味”一詞也被發(fā)明了出來。究其原因,與之前德國工業(yè)制品皮實、耐用、人性化設計優(yōu)秀不無關系。不過,簡單聘用德國設計師很可能會因為兩國文化、生活習慣不同而遭受慘痛失敗。這時,理想的狀態(tài)是有一位諳熟德式設計,卻又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掌舵,他便是邵景峰。也許提到這個名字您還比較陌生,但是說到他的作品您一定十分熟悉。
● 磨刀不誤砍柴工
就像是畫國畫前需要開筆、研墨、調(diào)色一樣,一款新車設計伊始也需要有個準備的過程,汽車設計的準備過程叫做調(diào)研。這是每輛汽車研發(fā)、設計均需走過的歷程,只有摸準脈門,才能對癥下藥。用時下流行的話講,這叫做找準細分市場。
那么,弄明白目標群體的喜好就萬事大吉了嗎?事情顯然沒這么簡單,360車型的定位決定了其不能不顧成本的使用各類材料、堆積配置。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設計師要用有限的“食材與調(diào)味料”,烹飪出一道符合各個地域人們口味的“佳肴”。
那么,調(diào)研的結果到底如何?或者說,設計師們該如何面對有限成本內(nèi),滿足盡可能多的人群喜好?難道就沒有個“萬金油”的解決辦法或者通用“公式”? 還是讓我們從結果聊起吧。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