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車系歷史] 上期《奔馳S級歷史》中,我們回顧了從1951年W187系列到1972年W108系列的前四代奔馳S級車型。鑒于前四代車型“S級”概念尚未確立且年代久遠的關系,這些車型似乎離我們有些遙遠。隨著第五代奔馳S級的誕生及其后續(xù)車型的發(fā)展,奔馳S級逐漸被我們認識并將其視為眾多豪華品牌旗艦車型中的“老大”,國人對豪華轎車的認識便是從“大奔”開始并一直延續(xù)至今。下面就由我們帶大家隨著“S級”命名方式的確立了解奔馳這一旗艦車型輝煌的發(fā)展歷程。
第五代奔馳S級
W116系列(1972年-1980年)
1972年,奔馳迎來了S級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梅賽德斯-奔馳史上最重要的車型——代號W116的第五代奔馳S級正式上市。這代車型首次被官方正式命名為“梅賽德斯-奔馳S級轎車”。自此,奔馳S級開啟了豪華轎車的新篇章。歷經幾十年的磨練,奔馳S級轎車已躍升為人們心中的夢想座駕。
第五代奔馳S級最初推出了280 S、280 SE和350 SE三款車型,外觀設計上,第五代奔馳S級有了跨越式的進步。標志性的“盾牌”進氣格柵寬度被明顯拉長,大燈由上一代車型的垂直式改為橫置長方形大燈,大燈與進氣格柵相連后,其前部視覺效果更加低矮。以奔馳280 SE為例,其車身尺寸為長4960mm,寬1870mm,高1410mm,軸距2865mm,車身重量1665kg。
當下雨時,第五代S級轎車A柱上的擋風板可確保車輛具有良好的視野,它可作為雨水流淌的通道,使得側窗玻璃即使在惡劣天氣下也能始終保持清潔如新。車頭造型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后,第五代奔馳S級的尾部設計想必也不能草草了事。大尺寸的長條狀尾燈顯得尤為搶眼,尾燈上一條條的突起設計讓人對其印象深刻,視覺效果突出的同時也起到防污的作用。
第五代奔馳S級的內飾設計同樣值得稱道,帶加厚襯墊的儀表臺、帶有減震裝置的四輻式安全方向盤相比上一代S級那堅硬、原始的方向盤構造,在遇到事故時能夠為駕駛者提供最大限度的保護。三炮筒儀表盤即便今天看來也并不過時,時鐘被整合在右側轉速表下方。這一代S級已不再使用大面積的鍍鉻裝飾來烘托車內的豪華氛圍,但木紋裝飾仍然大量覆蓋在軟質中控臺上以彰顯S級的尊貴氣質。
第五代奔馳S級轎車在底盤設計和制造工藝上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具有零偏距轉動和防俯沖控制裝置的雙叉臂式前懸架首次作為標準配置出現(xiàn)在S級轎車上,這項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技術最初在C111試驗車上進行測試并最終通過了驗證。它的應用讓S級轎車的操控性得到進一步提升。
奔馳280 S和280 SE車型搭載代號M110的2.8升直列六缸雙頂置凸輪軸發(fā)動機。六個月后,動力更為強勁的奔馳450 SE駛下了生產線,該車搭載4.5升V8發(fā)動機,最大功率225馬力(165kW)/5000rpm,最大扭矩378N·m/3000rpm。相比之下,北美版450 SE車型193馬力的動力則略顯遜色。與此同時,奔馳發(fā)布了450 SEL車型,其在450 SE的基礎上將軸距加長了100毫米,以便提供給后排乘客更為充裕的腿部空間。自1973年11月起,奔馳又相繼推出了350 SEL和280 SEL系列車型。
在被動安全方面,第五代S級同樣處于當時全球豪華轎車的最前沿。奔馳將350 SL敞篷車的諸多安全設計完整的應用于奔馳S級轎車上。油箱不再位于車尾,而是被安置在后橋上,使車輛在發(fā)生碰撞時危險系數(shù)大大降低。與上一代S級相比,第五代奔馳S級最大的改進則是采用了更為堅固的車頂梁設計、高強度剛性車頂和立柱以及更堅固的車門。通過對車輛前、后部變形力度的調整,還能顯著改進前、后緩沖潰縮區(qū)對碰撞后產生能量的吸收效果。
1975年5月,奔馳發(fā)布了第五代S級的頂級車型——450 SEL 6.9,它也成為奔馳300 SEL 6.3的真正繼任者。作為第五代奔馳S級的旗艦車型,其必然要比同系其他車型更為與眾不同。自動空調和大燈清洗等在當時非常先進的設備已作為標準配置出現(xiàn)在奔馳450 SEL 6.9上。帶自平衡功能的液壓氣動懸架系統(tǒng)首次應用于奔馳S級轎車上,以確保最佳的駕乘舒適性。此外,450 SEL 6.9還具有非凡的操控性能。
奔馳450 SEL 6.9那強勁有力的6.9升V8發(fā)動機由奔馳極為成功的6.3升V8發(fā)動機研發(fā)而來,最大功率286馬力(210kW)/4250rpm,最大扭矩550N·m/3000rpm,搭配3速自動變速箱,最高時速可達230km/h,其6.9升的排量也是迄今為止排量最大的德國量產乘用車。英國《Car》雜志對此發(fā)表評論說:“擁有如此動力及車重的豪華轎車必定具備不俗的道路行駛穩(wěn)定性,而450 SEL 6.9在任何方面都沒有令人失望。其整體操控性完全得心應手,其懸架系統(tǒng)能適應由路面凹凸所導致的顛簸,變速箱換擋極為平順,助力轉向系統(tǒng)亦凸顯了車輛柔和的轉向響應能力!
除了車尾那威武的“6.9”字樣和更寬的輪胎外,奔馳450 SEL 6.9外觀與同系其他車型基本相同,這對于那些相對低調的紳士來說無疑是最理想的選擇。盡管奔馳450 SEL 6.9的售價比350 SE高出一倍還多,但該車一經亮相便備受追捧,人們往往要等上18個月才能開上這款產自德國動力最為強勁的豪華轎車。在四年半的生產期內,奔馳共生產了7380輛450 SEL 6.9車型。
1975年11月至1976年2月間,奔馳對2.8、3.5和4.5升發(fā)動機上配備的燃油噴射系統(tǒng)進行了改進,使之符合當時絕大多數(shù)歐洲國家更為嚴格的排放標準。它摒棄了博世的電控D-Jetronic燃油噴射系統(tǒng),改用全新研發(fā)的博世機械控制式K-Jetronic燃油噴射系統(tǒng)。1978年,奔馳推出搭載3.0升直列五缸渦輪增壓柴油發(fā)動機的300 SD,最大功率112馬力(82kW)/4200rpm,最大扭矩228N·m/2400rpm,該車僅在北美地區(qū)發(fā)售,同時也是第一款搭載柴油發(fā)動機的豪華轎車。
1978年秋,第五代奔馳S級推出了極具突破性意義的創(chuàng)新技術——防抱死制動系統(tǒng)(ABS),從而有效避免車輛在緊急剎車時方向失控與車輪側滑現(xiàn)象的發(fā)生,大幅提升了車輛安全性能。ABS系統(tǒng)是奔馳與博世攜手研發(fā)的技術結晶,為汽車主動安全做出了卓越貢獻。盡管今天看來,ABS系統(tǒng)已經是司空見慣的常規(guī)配置,但在當時,應用ABS技術的奔馳S級一經推出便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同時,第五代奔馳S級防彈車對“安全性”進行了別樣詮釋;谠谏弦淮鶶級280 SEL 3.5防彈車研發(fā)過程中所累積的經驗,W116系列的防護安全設計得以大幅提升。奔馳為眾多歐洲及其他國家的政府機構提供了292輛搭載八缸發(fā)動機的防彈車型,其中包括奔馳350 SE、350 SEL、450 SE和450 SEL。
和之前第三代S級和第四代S級同時存在的情況相同,第五代S級并沒有因為其下一代車型的誕生而立即停止生產。1980年4月至9月間,第五代奔馳S級逐漸退出全球豪華車市場,隨著最后一輛奔馳300 SD于1980年9月駛下辛德芬根工廠的生產線,第五代奔馳S級正式停產。8年的生產周期內,第五代S級共生產了473035輛。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