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AHRT賽車隊] 屬于汽車之家紅旗賽車隊的2024賽季結束了,這一年有太多趣事值得去聊一聊,包括逆境翻盤、機械故障等等,這一路走來確實不容易,但是,紅旗H6(參數|詢價)賽車用五次全場第一拿下了年度車隊/車手冠軍,足以說明車隊的競爭力與狀態(tài)都非常在線。
五場比賽 五個全場冠軍
2024賽季開始之初,我們就接到了啟用全新紅旗H6車型的通知,所以去年服役的兩臺紅旗H5賽車,2024賽季保留一臺就可以了。年初時緊張升級車輛的狀態(tài),現在回想起來依然歷歷在目,一個多月的時間,紅旗H6推到工作車間,維修團隊就開始了日夜兼程的工作。
之前我們也發(fā)布過紅旗H6賽車改造的全過程,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具體細節(jié),兩臺賽車的配置基本上保持高度一致,所以接下來我主要講一講紅旗H6賽車。
冠軍賽車的升級與強化
其實在造型上,貌似大家都在稱贊紅旗H5的有棱有角,那種方方正正的造型,似乎更符合大家的胃口。但其實就上鏡效果來看,還是紅旗H6更勝一籌,因為H6的姿態(tài)就更加有轎跑車那種線條感,相對低矮的車身設計以及更具侵略性的設計手法,實車看上去比H5更加兇悍。
外觀方面,賽車的造型與量產車型有著天壤之別,前臉部分的改動比較多,為了滿足散熱以及更高的進氣量需求,維修團隊把中網格柵卸下來,然后對內部格柵進行打磨,才有了現在的效果,是不是看上去也挺帥的。
而在格柵背后能夠看到中冷器、半躺式水箱、油冷器等部件,說真的,2024賽季CEC比賽也算是天南海北,從涼爽的鄂爾多斯到炎熱的平潭縣,我從來沒有看到儀表盤提示油溫、水溫過高的情況,可以想象我們的散熱系統有多厲害了吧。
此外,前杠兩側略顯突兀的大圓孔,其實是剎車散熱導風管,由于H6的前臉更低矮也更薄一些,所以第一版散熱設計,我們把管路安裝在中網格柵內部的兩側位置,后來在高速賽道進行測試的時候,我們發(fā)現剎車系統的熱量堆積比較嚴重,剎車經常紅盤,這才緊急將散熱導管改到了前杠兩側,更加直接的撞風效率也更能夠滿足高強度賽事需求。
碳纖維前鏟可不僅僅是好看那么簡單,純干碳材料打造內部也有加強筋,能夠滿足一定強度的碰撞下且不會輕易損壞,反正賽車在展覽的時候,我看見前鏟上站了兩個小朋友,而且沒有發(fā)生損壞,能夠想象到它的強度了吧。
對于車頭下壓力的幫助肯定是有的,能夠很好的梳理車頭氣流的走向,很多朋友看到紅旗賽車都會問,為什么前臉兩側不安裝風刀呢?這樣又帥還能提供不錯的下壓力,這個問題統一回答,其實就是賽會車檢不允許安裝,就這么簡單。
車身側面,總有一種不夠貼地的感覺,其實問題在于這里缺了一條側裙,原則上與前后寬體輪眉應該是相連接的套件,我問王濤為什么不裝上呢?他說明年想給紅旗H6升級套件留點空間。既然如此那就這樣吧,不過這樣的車身姿態(tài)依然很和諧,前后輪眉都是純碳纖維產品,而且是非常易損壞的位置,所以車隊內部有大量零件時刻準備著。
行走部分,使用了18英寸策銳鍛造輪圈,黑色涂裝帶有紅色胎壓檢測指示,而且還定制了HONGQI字眼,輪圈數據也算是比較激進,前后均為10j ET25。
最后就是車尾姿態(tài)了,紅旗H6的轎跑車身本來就很低矮,再加上懸架系統降低之后,讓車尾姿態(tài)顯的即貼地又寬大。后面大尾翼經過重新設計,滿足賽事規(guī)則也有更大下壓力的出現,所以固定支架并不是在后備箱蓋板上,而是挪到了車內加強橫梁上面,不要擔心它的強度,技師團隊推車的時候都是直接拖尾翼。
中間單出排氣布局與H5一樣,為了滿足降低噪音的賽事規(guī)則,并且提升發(fā)動機的扭力相應,競技三元放置在排氣尾段部分。怎么樣,這就是外觀部分的亮點,這臺全新紅旗H6賽車的英姿大家覺得如何呢?
紅旗H5賽車同樣經過了升級,水箱采用半躺式布局,加上集氣罩的幫助可以提升散熱效率,也能夠避免輕微事故產生損壞。
車手陣容
2024賽季的車手排序我們采用了全新形式,紅旗H6車組三位選手為固定席位,由王濤/梁奇/陳佳龍搭檔。王濤不用多說了,汽車之家紅旗賽車隊的車隊經理,多年場地、拉力賽的冠軍車手,用駕駛經驗豐富來形容他已經不夠了,在GT、TCR等賽事方面有著十足的競爭力,總之,算是H6車組內的看家車手。
梁奇,從2019年汽車之家賽車隊建立之初就一直參與其中,大大小小賽事參加了一些,也算是有一定駕駛經驗。陳佳龍算是拉力圈的年輕小將,出生賽車世家的他擁有超越常人的車感,在冠軍獎杯墻下長大的他,對于車組的實力而言,絕對算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紅旗H5車組的車手安排比較特殊,依然采用老帶新的組合,但是每一站比賽都會啟用不同車手,基本上都由汽車之家內部車手與自媒體車手來組成。
第一回合成都站比賽,由張子儀、鐵豆、張大勝、周歌組成;第二回合秦皇島站比賽,由林琦、車手龍、陳賡、周歌組成;第三回合來到鄂爾多斯,由堂主鄒云峰、高若翔、周宇軒組成;第四回合平潭站,由盛嘉成、楊碩、張子儀組成;第五站來到珠海,由極速拍檔四位成為組成,分別為王勰、劉禹、林子喬、李伯霖。
CEC R1成都(66號 王濤、梁奇、陳佳龍)(55號張子儀、鐵豆、張大勝、周歌)
CEC R2秦皇島(66號 王濤、梁奇、陳佳龍)(55號林琦、車手龍、陳賡、周歌)
CEC R3鄂爾多斯 (66號 王濤、梁奇、陳佳龍)(55號鄒云峰、高若翔、周宇軒)
CEC R4平潭 (66號 王濤、梁奇、陳佳龍)(55號盛嘉成、楊碩、張子儀)
CEC R5珠海 (66號 王濤、梁奇、陳佳龍)(55號王勰、劉禹、林子喬、李伯霖)
其實兩臺紅旗賽車的性能水平基本堪比TCR賽車了,高尾速、高彎速以及高強度對抗,這種壓力完完全全給到了車手,如果說沒有一定駕駛經驗,或者適應性比較慢的話,你很難再短時間內獲得好成績。后面每一個分站比賽的單獨介紹環(huán)節(jié),我都會談到車手們的表現。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