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存量時代,什么才是企業(yè)安身立命的本錢?雖然純電動技術已經逐漸被業(yè)內共識為未來新能源汽車的主流方案,但是在汽車市場萎縮,國家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逐漸降低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新能源(尤其是純電動)車型無論銷量還是市場占有率都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因此在成都車展上我們看到的一些重量級技術亮點,仍然離不開汽車的“三大件”。
其中長城檸檬構成了未來長城旗下橫置發(fā)動機結構的平臺,取名為“檸檬”寓意其像檸檬一樣,不僅在全球范圍廣受歡迎,而且品種多樣。這套平臺適用的軸距范圍從2650mm-3009mm之間,基本涵蓋了緊湊型直到中大型車的區(qū)間。不僅如此,這套平臺還兼容不同形式的動力總成,包括燃油、混動、燃料電池以及純電動等。
與此同時,在坦克平臺上還會裝備蜂巢自研的3.0T發(fā)動機,以及國內首款自主研發(fā)的縱置9擋自動變速箱,不過在此次車展上長城似乎對坦克平臺還有所保留,展出的坦克300也僅僅是一臺1:1的大號“模型”。想要一窺它的真正實力恐怕我們還需要一些耐心。關于長城全新平臺的詳細介紹,請點擊:《燃油/混動/電動同平臺 長城新平臺解析》。
來自深圳的“新能源汽車引領者”比亞迪在本屆車展上帶來了自己的全新內燃機動力系統(tǒng):來自比亞迪旗下迪弗動力有限公司的“驍云”1.5T汽油發(fā)動機。這臺發(fā)動機將于今年9月首次搭載在全新的宋PLUS(參數|詢價)上。
關于比亞迪這套動力總成技術亮點的詳細介紹,有興趣請點擊:《首搭宋PLUS 解讀比亞迪全新1.5T發(fā)動機》
事實上在“后補貼時代”,比亞迪對于動力總成方面有著更為長遠和理性的規(guī)劃:在純電動汽車補貼退坡和雙積分政策的雙重壓力下,能在成本和能耗之間取得相對平衡的混合動力技術是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而在混合動力領域深耕多年的比亞迪在今年又拿出了新的混合動力品牌:DM-i。DM-i相比比亞迪之前的混合動力系統(tǒng)來說,不再追求強勁的動力輸出,而是將重點放在了低成本和節(jié)能上。這無疑進一步降低了混動車型的門檻,從而推動混動車型的普及,降低積分壓力。
說到海外品牌,上文提到的來自現代集團的“雙子星”——北京現代第十代索納塔以及起亞K5凱酷在此次車展上賺足了眼球。這兩臺堪稱顛覆性的韓系中級轎車除了特立獨行的外觀之外,還帶來了在內燃機領域也頗具里程碑意義的新鮮技術:CVVD連續(xù)可變氣門持續(xù)期。
如何讓內燃機更加順暢“呼吸”一直以來都是工程師孜孜以求的目標,讓空氣、燃油在不同的工況下以最合適的時機注入最合適的量給氣缸燃燒室,才能讓發(fā)動機保持最佳的工作狀態(tài),從而讓每一滴燃油的能量得以最大程度的轉化為驅動車輛前進的動力。為此工程師們在如何讓發(fā)動機“呼吸”這件事上絞盡腦汁,創(chuàng)造了包括VVT可變氣門正時以及VVL可變氣門升程等技術。為的就是可以靈活改變進入發(fā)動機氣缸內氣體的時機和空氣量,來適應發(fā)動機在不同工況下的需求。
而說到另外一家“劍走偏鋒”的海外品牌馬自達,在此次車展上終于帶來了令無數擁躉望穿秋水的“理想內燃機”——創(chuàng)馳藍天SKYACTIV-X
有關這款發(fā)動機的詳細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這里:《“理想的內燃機”:馬自達SKYACTIV-X》
一顆強有力的“心臟”成為了本屆車展熱門車型的取勝之鑰。在如今這個競爭白熱化的紅海市場,不少汽車廠商已經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雖然新能源時代的呼聲愈發(fā)強烈,但是消費者用腳投票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所以相比押寶新能源技術,從基礎做起,真正把消費者關心的用戶體驗做上去,是不少務實的車企選擇讓自己活下去的技術路線。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現如今能夠對傳統(tǒng)汽車具備真正威脅的似乎只有特斯拉,不知這是否是一個好消息。
全文總結:
車展對于車企而言多少有些考試的意味,媒體與觀眾有機會對各家企業(yè)的產品直接對比、感受,這樣的考驗是直觀且殘酷的。通過這次成都車展不難發(fā)現,面臨轉型的車企推出了全新產品,在中國車市從增量變?yōu)榇媪康臅r代,通過設計改變產品、品牌固有印象成為了一種共識。另一方面,存量市場的競爭無疑更加殘酷,而越來越多的廠家認識到在這場“淘汰賽”中,練好基本功,才是安身立命之本。(文/圖 汽車之家 唐朝 王興宇)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