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輔助場景二:打燈自動變道
我們設定了一個遠距離一個近距離兩個場景,遠距離是指障礙車和測試車縱向距離約為兩個車身,近距離則表示兩車的縱向距離為半個車身。在我們日常實際駕車過程中,上述“遠距離”情況下車輛可適當進行變道,而“近距離”情況下則不適合變道,看看這三款車在變道過程中對前后方危險的規(guī)避能力如何。
實際上理想ONE變道時車輛對后方障礙物的監(jiān)測靠的僅僅是超聲波雷達,超聲波雷達是通過反射計算出與障礙物間的距離,但范圍較短,遠不及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理想汽車的這套變道邏輯更多的需要由駕駛員對風險進行把控,這也是理想汽車并沒有將該功能成為自動變道輔助的原因,但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這無疑給他們增加了學習負擔。車企方面則需要“教育”用戶該車可以實現(xiàn)打燈并線,另一方面還要“教育”用戶這個功能更多的是需要駕駛員確保安全性,個人認為學習成本比較高。
通過特斯拉Model 3的儀表盤可以看到車輛的“心路歷程”,當駕駛員打轉向燈發(fā)出變道請求時,車輛會根據(jù)后側車輛的相對距離以及速度判斷是否適合變道,當側后車顯示為紅色,車輛則不會進行變道操作。
小鵬汽車G3打燈后會在儀表盤上顯示變道軌跡,不過該車對是否變道顯得更加“謹慎”,只有在前后車都離它約三個車身以上距離時,它才會執(zhí)行變道行為,且整個變道過程緩慢,好像有點“不敢”變道的感覺。
三車打燈自動變道的表現(xiàn) | |||||
車型 | 是否能規(guī)避風險 | 是否完成變道 | 主觀體驗 | ||
遠距離 | 近距離 | 遠距離 | 近距離 | ||
理想ONE | 主要靠駕駛員把控 | 主要靠駕駛員把控 | 是 | 部分情況可以 | 變道動作輕柔、不會猛打方向,但整體節(jié)奏較慢。 |
特斯拉Model 3 | 能 | 能 | 部分情況可以 | 否 | 對是否能變道比較猶豫,不過一旦執(zhí)行變道,節(jié)奏很好,會有一定的加速動作。 |
小鵬汽車G3 | 能 | 能 | 否 | 否 | 無法完成彎道并存在一定風險。 |
小結:從上述體驗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動變道功能實現(xiàn)起來比較復雜,各車型對它的限定條件也比較苛刻,比如清晰的車道線、最低車速、確保安全風險等等,我們的建議是該功能更適合在車較少的路況下使用,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并不是能執(zhí)行變道行為就是優(yōu)秀的,最重要的是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動作。
●智能輔助場景三:環(huán)路彎道
在車輛巡航時,不少駕駛員希望車輛自動保持在車道線中央,這樣可以緩減部分駕駛員的壓力,于是車道保持/車道居中輔助就出現(xiàn)了。該功能是通過車輛傳感器對清晰車道線的識別實現(xiàn)的,在行車過程中不斷糾正、調整車輛角度,從而使其保持在車道中央。實際上該功能在自動變道輔助時就已經體驗過了,不過我們打算向失效機率較大的彎道發(fā)起挑戰(zhàn)。
在彎道中理想ONE的轉向力度比較線性,駕駛員手扶方向盤不會有“較勁”的感覺,不過遇到弧度較大的彎道,車輛還是會有車道線識別失效的情況,會感到車輛有種要沖入彎道的感覺,此時需要駕駛員及時接管車輛,儀表盤上也會有相應的顯示
三車車道保持/車道居中輔助的彎道表現(xiàn) | ||||
車型 | 是否識別彎道 | 是否自主完成彎道 | 車速 | 主觀體驗 |
理想ONE | 成功 | 小部分需要駕駛員接管 | 約48km/h | 轉向調整幅度小,力度輕柔。 |
特斯拉Model 3 | 成功 | 是 | 約50km/h | 一些彎道轉向力度較大。 |
小鵬汽車G3 | 成功 | 否 | - | 無法完成彎道并存在一定風險。 |
小結:在非彎道路段三款車的車道保持/車道居中輔助功能,方向盤的轉向力度都適中,駕駛員接管后也不會發(fā)生“較勁”的現(xiàn)象。雖然在彎道中雖然特斯拉Model 3和理想ONE都算成功識別并通過了彎道,不過該功能的成功對彎道的角度、弧度以及兩側的路況要求較高,實際生活中在彎道上我們還是不建議使用該功能。
●三款車輔助駕駛技術各自的路
前面主要說的是三款車型關于輔助駕駛的體驗,現(xiàn)在我們就來聊一聊它們各自的技術路線。上面我們也說了,要想讓車輛像人類一樣駕駛車輛,強大的感知能力是基礎,而車輛上面的各種傳感器就是用來實現(xiàn)感知力的。
感知后就是預判和執(zhí)行能力,特斯拉采用的是自己研發(fā)的視覺處理工具Tesla Vision,基于深度神經網絡,對行車環(huán)境進行分析和判斷。特斯拉CEO馬斯克對他們的“視覺”路線非常自信,曾表示可以不用激光雷達使用攝像頭就達到L4級別的自動駕駛。
而其他車企如小鵬汽車、理想汽車走的是綜合路線,感知力主要靠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小鵬汽車G3上有三顆毫米波雷達,前置雷達擁有廣角/窄角兩種模式,探測距離分別可達100m和160m,主要作用是前方目標物的偵測和追蹤。
不同的技術路線在不同的場景下有不同的優(yōu)劣勢,在此我們不對技術路線做點評,但從硬件上看,小鵬汽車和特斯拉為未來輔助駕駛功能的升級做了一定的儲備,反觀理想ONE則略顯薄弱。
全文總結:技術的成熟還有待發(fā)展
回到此次選題的初衷,通過幾大場景的體驗,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現(xiàn)在的輔助駕駛功能更加多樣,不過大多數(shù)功能是針對特定場景才能實現(xiàn)的,技術的成熟度還有待發(fā)展,目前最適合使用的場景依舊是路況較好的高速巡航路段,可以一定程度地緩解駕駛員的壓力。
不過無論何種輔助駕駛功能,駕駛員依然是“完全責任主體”,在此我們也想呼吁汽車廠商,在把駕駛輔助系統(tǒng)作為宣傳賣點的同時,做好用戶教育和預期管理。在技術還不完全成熟的現(xiàn)在,這部分內容的缺失很有可能造成較大的安全隱患。(文/汽車之家 姜田雙 攝 胡永彬 協(xié)助 新能源組)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