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TT測試文章中就有提到過,普通版TT的懸架只有“硬”和“更硬”兩種模式,TTS更是如此。剛從我自己的雅閣下來換TTS的時候,真有點不習慣,沒開多遠就覺得腰緊了,趕緊把座椅靠背的傾斜度調大一點。TTS的運動座椅調節(jié)選項很豐富,就連靠背側翼也能調,開快的時候可以調緊一點,包裹性更好。但如果用跑車的標準來看,我覺得TTS坐姿還可以再低一點。
市區(qū)里開,我覺得還是舒適性更重要一些,所以我一般選擇舒適模式,懸架會相對軟一點,真的只軟一點點,排氣聲音也沒那么吵,3000rpm以下基本上沒動靜。這樣的舒適程度雖然有點湊合,但起碼邊上的女朋友不會投訴,日常代步也還行。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油門也變得沒那么敏感了,思想負擔立刻輕多了,不用老擔心開慢了會給車子鄙視。因為選擇動態(tài)模式的話,油門會一直處于一觸即發(fā)的狀態(tài),讓人也跟著神經兮兮的。
如果遇到堵車或者油量所剩不多的情況,可以試試經濟模式,大部分的動力會被封印起來,前半程油門都會變得很不敏感,動力響應也會變得不怎么積極,甚至有點慵懶的感覺,開起來有點像是把渦輪給拆了,只剩下一個2.0L自吸的發(fā)動機。
經濟模式下還有發(fā)動機自動啟停和“溜車”功能,松開油門之后發(fā)動機轉速回落至怠速,就跟手動擋車型掛空擋一樣。雖然把一臺性能開車這樣有點浪費,但確實能夠實現不錯的節(jié)油效果,而且感覺更容易駕馭,所以代步使用挺合適的。
經過106.2km的行駛,TTS消耗95號燃油10.11L,實測平均油耗為9.5L/100km,對于一輛性能車來說,這樣的油耗水平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而且還是在相對擁堵的路況測得的成績(平均時速28km/h)。
剛接觸的時候,除了座椅和減振讓人不太適應之外,其實還有敏感的剎車,幾乎就沒有虛位。日常駕駛的時候,要精準地控制剎車踏板前2cm的行程,否則很容易把車里的人搖得人仰馬翻,對,這也包括自己。如果開雅閣,我只要用20%的注意力就夠了,但開TTS,起碼要50%以上,這還是悠著開的時候。但人的適應能力還是很強的,給點時間就能克服。
如果在市區(qū)里用動態(tài)模式,TTS會立刻變得像改裝車一樣,就是換了絞牙減振器和排氣管那些,顛簸的感覺不再停留在路感的層面,而是真的可以顛到心里去,排氣管的聲音也會躁動起來。受車輛情緒的影響,駕駛員的怒路癥也很容易發(fā)作。TTS不到5秒就能從靜止加速到100Km/h,超車易如反掌,但從踩油門到發(fā)現攝像頭,往往只是幾秒鐘之內的事情,緊接著又一腳重剎,緊張的時候可能還會多踩了一點,這么干的話副駕的朋友很快就暈菜了。相比之下,S3即使調到動態(tài)模式,懸架也沒有TTS的舒適模式那么硬,舒適性方面兩車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你可以天天開著S3代步出行,但TTS就未必了。
把副駕的朋友先送回家里休息,然后再往山里走一趟,好好陪陪TTS。接下來要上演的不是現實版的頭文字D,沒有任何競賽的項目。之前一直覺得奧迪的轎車都挺白開水的,開起來有一定的高級感,但也會讓人覺得無趣,缺點性格。但TTS顯然是個例外,通過手里的方向盤、腳下的油門剎車、以及屁股下方的座椅,沒走幾步你就能跟它聊得像老朋友一樣。
在山路上,TTS的轉向很精準,很有卡丁車的感覺,車頭指向始終朝著你想去的方向,就像是軌道車一樣,甚至讓人有種錯覺,車子永遠不會脫軌。好奇害死貓,你會好奇地想知道它的極限在哪里,但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的。我并不打算挑戰(zhàn)它的極限,一起開開心心地溜會就好。
其實真用不著開太快,TTS的優(yōu)點很容易就能感受得到,例如車輛重點轉移的變化很容易掌握。這是種微妙的感覺,而且是大部分人都能感受到的,幾乎沒有技術水平的門檻。駕駛車輛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對于車輛重心的控制是最關鍵的地方,這直接決定人車合作結果的高度,就是你能把車開多快。
在市區(qū)開TTS會覺得剎車太敏感,但在山路上就覺得它真的好了,可以說是快、狠、準,腳感也很棒,踩著踏實。從碰到剎車踏板開始就有制動力,不會因為有虛位而浪費時間,而且制動力度很足。在之前的TT測試中有提到過,剎車系統(tǒng)容易出現熱衰減的情況,在TTS上暫時還不怎么覺得。
有強大的剎車系統(tǒng)制約著,讓人在山路行駛的時候更有底氣,即使多踩一點點油門也不大事。TTS的2.0T發(fā)動機能夠爆發(fā)出286馬力,即使遇到上坡路也有充足的動力儲備。變速箱前三個擋位齒比較密,在山路行駛的時候可以更好地讓發(fā)動機保持轉速,尤其是使用手動模式的時候,動力隨傳隨到,很爽。但出于安全考慮,始終不敢把車開得太快,下一頁我們把TTS開到賽道上去溜溜。
更多精彩視頻,盡在汽車之家視頻平臺
『2016款 TTS Coupe 45 TFSI quattro加速時排氣聲音』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