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互聯出行] 咱們上回書說到,這智能車聯的江湖那是風起云涌,它上汽和阿里合資的斑馬網絡占盡先機是風頭盡顯。不過,書接上文咱們接著聊,這故事里還有兩位主角呢,報上名來也都是響當當的巨鱷——騰訊和百度,說到這兩位也是不一般,那也是茅房拉屎臉兒朝外的漢子,所以今天,各位看官,咱們就來聊聊這二位的故事。
比起斑馬網絡注冊成立的時間,說起來騰訊車聯其實還要早上兩個月,2015年的9月14日的一場發(fā)布會,讓騰訊在汽車領域的野心初露鋒芒,這也是“騰訊車聯”的首秀。
而后裝市場的水那可是太深了,且不說深圳華強北(電子、通訊元器件工業(yè)大本營,中國后裝市場車機類產品大量產于此地)盤根錯雜的關系鏈條,同樣作為互聯網企業(yè)的高德地圖也是深耕這個市場多年,在后裝車載智能產品中占有大量市場份額,又豈能輕易讓騰訊搶去風頭。幾年下來,騰訊車聯在汽車后裝智能硬件市場其實并沒能取得太靚眼的成績。
此時,已經有超過50萬輛搭載斑馬系統的汽車跑在路上了,同時間點,百度則還醉心于Apollo自動駕駛。兜兜轉轉,在后裝市場沒吃到太多甜頭,騰訊車聯最終還是回歸了和主機廠緊密合作的前裝市場,好消息是,騰訊回歸的速度是相當快的。
在國內擁有車聯網整合業(yè)務的互聯網公司里,長安的選擇其實有很多,在我和長安工程師溝通中,他們也表示:之所以最后選擇騰訊作為合作方,一方面是看重騰訊在一些方面的優(yōu)勢(我們后面再詳說),另一方面,也是忌憚斑馬網絡的上汽背景,這樣的說法我們在和東風風神的溝通中也曾聽到過。
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品牌對于有競爭對手背景供應商的擔憂還是要遠超合資品牌,曾讓斑馬順利打開市場、建立口碑的優(yōu)勢(上汽合資背景),如今多少有些“牢籠”的意味。
當然,有入場契機是一回事,在和車載系統有關的一些領域,騰訊也確實有自己的優(yōu)勢,作為和阿里巴巴同樣擁有完善生態(tài)鏈的互聯網巨頭,如果說阿里的標簽是“生態(tài)和支付”,騰訊的標簽則可以是“社交和娛樂”。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