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互聯(lián)出行] 3年半前,上汽集團和阿里巴巴合資成立斑馬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斑馬),從那時起,互聯(lián)網巨頭的鐵騎踏過原本“安逸”的汽車出行市場,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當年雷軍的小米生態(tài)進軍哪個行業(yè),哪個行業(yè)就“尸橫遍野”的慘烈景象,同樣的,三年后的今天,我想即便你沒開過斑馬的車,大概也聽說過斑馬的名字。
不過,即便你是不可一世的馬云,又哪里有人肯輕易投降,斑馬的成功倒逼著主機廠(車企)和車機市場原有的領導者們做出改變,強勢發(fā)力者有,斷臂求生者亦有,發(fā)令槍響,這場圍繞“互聯(lián)出行”的好戲,才剛剛開始。
● 很早以前人們就在思考“互聯(lián)出行”
“互聯(lián)出行”這個名詞很新,似乎是這幾年才被廣泛提及的,但“互聯(lián)出行”的概念卻幾乎是伴隨著汽車誕生的,人們很早就意識到:汽車不僅是一個交通工具,除了能走,它還是一個私密的空間,應當具備一定的“社交”以及“服務生活”屬性。
自此,愛立信先生“漫不經心”地開啟了汽車的“互聯(lián)出行”時代,要知道,這可是1910年,車載收音機、卡帶機、CD機都是后面的事情了。
Iter Avto是將某個區(qū)域的地圖以“卷紙”的形式放在一個盒子里,它會根據車速、行駛方向展開,來顯示地圖信息,非常有意思。不知道你發(fā)現沒有,娛樂、導航、通訊,這不就是現代車機系統(tǒng)的雛形嗎?
當時美國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約56%的美國人認為車載收音機會影響司機安全駕駛,馬薩諸塞州更是出臺法律,準備禁止在汽車內安裝車載收音機。
“無用論”幾乎出現在每篇互聯(lián)出行文章的評論區(qū),是的,我們都有資格不喜歡某樣東西,但我們往往擋不住新事物的發(fā)展。早期的每個新功能的加入都伴隨著“互聯(lián)出行”領域的變革,人們在汽車上寄予越來越多的期望,它不僅要帶我們走遍世界,還要幫我們連接這個世界。
2000年前后,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來臨給予“互聯(lián)出行”新的模式和規(guī)則,從“智能”手機開始,越來越多的類型的IoT設備(Internet of things/物聯(lián)網設備)涌現出來,并迅速地進入汽車領域,互聯(lián)網巨頭們太看重汽車這塊大蛋糕了。
不過人們普遍認為:汽車將能和其它大部分IoT設備進行聯(lián)動。新的風暴已經出現!新的秩序也正在形成,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轉型為“出行服務提供商”,開始把“互聯(lián)出行”作為車型重要的賣點,而如果把如今市場上以“智慧”為賣點的汽車分類歸納,從研發(fā)模式上大概能分成三類。
● “我自己能行”派
所謂“我自己能行”派就是車企完全自主地開發(fā)系統(tǒng),當然了,這不意味著車企要事事親力親為,況且本身也不現實,這種模式是以車企設立的“電氣部門”、“網聯(lián)部門”等為核心,為某個車型提方案、招標供應商合作并最終拿出功能整合的“成品”。
憑借遠程支持、道路救援等殺手锏,奔馳、奧迪、斯巴魯、大眾等公司都曾和通用簽署授權協(xié)議,推出搭載安吉星的車型。
這兩年,中國也涌現出諸多自主研發(fā)的“互聯(lián)出行”車載系統(tǒng),比如和2018款博越一起首發(fā)的吉利GKUI智能生態(tài)系統(tǒng),上市發(fā)布會上吉利甚至拿出一半以上的時間介紹這套生態(tài)系統(tǒng)。
基礎的功能倒是很完善了,語音控制、地圖導航、音樂電臺通通沒問題,但如果再進一步呢?面對用戶日益膨脹的需求和想法,在和供應商沒有“血緣關系”的情況下,你系統(tǒng)中的“生態(tài)”二字能否跟得上用戶的需求?作為傳統(tǒng)車企,你的產品思路又能否跟得上互聯(lián)網的變化速度?都是吉利要思考的問題。
比亞迪在DiLink上則討了個巧,變相解決了生態(tài)的問題,“我們不自己做生態(tài),我們只是安卓生態(tài)的搬運工。
系統(tǒng)是安卓的,操作邏輯幾乎跟一臺安卓手機相同,有應用商店,你可以在里面下載任何APK安卓應用,導航、音樂不在話下,吃雞、刷抖音也可以,甚至如果你愿意在國慶堵死的高速上點一份外賣,也一樣能找到合適的應用。
如今互聯(lián)網產品更多強調去App化的“場景化服務”,你肯定聽過這個詞,但不太搞得懂這鬼東西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場景化服務”?
仔細想,你其實要享受的是某項服務,比如用手機聽歌,我們給思考過程分步驟:想聽《虛虛實實》、網易云音樂能聽歌、打開App、這首歌我之前收到歌單里了、進入歌單、下滑找到《虛虛實實》、點擊、舒服了。
當然了,你也收到一條短信,電子錢包里被劃走了二三十塊錢用來買咖啡,這就叫做“場景化服務”。服務供應商之間的“墻”被打通,所有“人”都圍著你的需求服務,而不是你去尋找某項服務,你的車機里甚至不需要導航、星巴克或是任何一個圖標。
所以,DiLink的模式抄了“互聯(lián)出行”的近道,短期內能提供相比市面上大部分系統(tǒng)更豐富的服務內容,這是我們承認的,但,一者體驗不夠優(yōu)秀,二者缺乏和供應商深度定制化合作的積累,對未來自己布局“場景化服務”不利。
● “打不過就加入它”派
最近網上流行一句話叫:“打不過就加入它。”麥肯錫的一項報告中顯示,當前軟件在整車價值中約占10%左右,而到2030年將占整車價值的30%,令人唏噓。而最懂“軟件”的當然還是互聯(lián)網“原住民”,車企哪里有BAT(百度、阿里、騰訊)這種互聯(lián)網巨頭“懂”年輕的消費者,自然有“那就交給你辦了”的想法。
車企加入某個互聯(lián)網巨頭所建立的車機系統(tǒng)與智慧出行體系也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個趨勢。其實BAT最可怕的倒還不是更懂用戶,而在于它們原生擁有的龐大生態(tài)鏈。
雖然這些生態(tài)鏈企業(yè)都對外合作而不是只做自家生意,但自家人談合作總歸好辦事,相互服務之間的打通也不會計較那么多。而作為一個車企,如果自己去和這些企業(yè)談深度定制,要耗費多大的精力和成本可想而知。
第一個年頭完善基礎功能,第二個年頭拓展無感停車、無感加油、智慧旅行等生態(tài)服務,第三個年頭,斑馬已經開始將產品序列化,為不同的車型提供相對“定制化”的產品。
斑馬所面臨的問題在于:如何平衡與車企間的關系?我們知道斑馬有阿里巴巴和上汽集團合資的背景,早期版本也幾乎被上汽乘用車名爵、榮威兩個品牌獨占,據我們所知,斑馬也是經歷了一番斗爭,才最終打出“愈開放,愈強大”的大旗,和神龍集團(雪鐵龍品牌)、福特達成合作,這條鋼絲繩并不好走。
另一方面,車企愿意將底層控制權開放到什么程度給斑馬這類有互聯(lián)網背景的“互聯(lián)出行”服務供應商,關乎信任和利益關系等問題。
騰訊和百度的動作略微有些慢了,不過這周五騰訊車聯(lián)也剛剛發(fā)布重磅消息,即車載微信和車載小程序即將到來,希望后續(xù)它能用手里的好牌打出漂亮的一仗。
● 老牌Tier1何去何從?
斑馬不是汽車互聯(lián)出行領域的第一個“傳奇”,早在2009年,上海一家叫做博泰的公司成立,便給行業(yè)注入新鮮的血液,博泰是一家專門為整車廠商提供多媒體系統(tǒng)軟硬件的第三方Tier1(特指負責汽車某一部分的一級供應商)。
在我看來,這個行業(yè)還要感謝上汽孵化出一個又一個“破壁者”,但有趣的是,上汽總是沒有牢牢把它們控制在自己手里,作為自己的獨門絕技,不知是陰差陽錯,還是真正秉承了開放的心態(tài),我希望是后者吧。
而在阿里、騰訊入場后,很明顯,博泰的業(yè)務顯然也受到影響,雖然在細分領域很多業(yè)務還必須要用到博泰,但至少在整合產品的提供上,可想而知,阿里、騰訊每多一個合作伙伴,博泰和類似的老牌Tier1供應商就少一個。
車機內置了多種場景模式,例如浪漫模式就是升起車窗、點亮氛圍燈、播放舒緩的音樂等,全自動,深得人心。語音控制“幫我預定武漢大學周邊300塊錢以內的酒店!眲t著實讓我們震驚了一把,這項功能顯然算得上是和攜程的深度定制化合作了,這個功能目前還少有人具備。
當然,相比斑馬這種均衡的頂尖高手,博泰為風神開發(fā)的WindLink還有這樣那樣的小短板,但至少我們知道了,那些老牌的Tier1并沒有被打垮,在這個行業(yè),所謂“老牌”也僅僅是10年而已,10歲的年輕人又怎么可能這么輕易認輸,而我所說的BAT互聯(lián)網巨頭的優(yōu)勢,的確是優(yōu)勢,至于是不是勝勢,還得往下看呢。
● 全文總結
車這個東西很神奇啊,斑馬似乎統(tǒng)計過這樣一個數據,在停車熄火后,有約20%的車主會選擇繼續(xù)呆在車里,雖然不知道在做些什么,但大概,汽車能安放他們心底的“超我”吧,在這樣一個絕對私人的空間里,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我們盼望著汽車服務我們的生活、連接外面的世界,盼望著汽車理解我們的動作、語言甚至一個眼神,對汽車互聯(lián)、對智慧的需求伴隨著汽車的誕生而開始,也將在各方的競爭和互助下,持續(xù)地發(fā)展下去。(圖/文 汽車之家 鄭旭)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