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回到消費領域,這些年跨界也好,聯(lián)名也罷,經典營銷案例屢見不鮮。不僅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被稱為大宗消費品的汽車也是如此。車企們樂于請大師、邀明星,搞合作。
對車企而言,與藝術家合作也好,讓大師參與設計也罷。首先得到的就是關注度的提升,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明星效應。尤其是影視類明星的出現(xiàn),或多或少的會出現(xiàn)粉絲效應。盡管真正掏腰包的少,重點是這樣的宣傳手段是極吸睛的。
當然,這些年被報道的很多瘋狂粉絲的行為不僅瘋狂,而且錯誤,就像是付費打榜讓現(xiàn)在排行榜的熱門歌曲聽都沒聽過一樣,對汽車而言,這樣的消費也無法帶動整個車系成功,乃至整個汽車市場煥發(fā)生機。
增加關注度的方法多種多樣,在這個營銷至上的年代,無論是對是錯,制造爆點從而吸睛,遠比默默無聞強得多。既然目標是獲取流量,那方法自然不盡相同。
這兩年開始流行起車企領導語出驚人流,為自家品牌省下不少營銷費用。如果你認為北大畢業(yè),創(chuàng)立兩家上市公司的李斌、或是被稱為80后創(chuàng)業(yè)代表的李想說出那些話是他們落伍,不懂車的話,那輸?shù)目赡苷媸悄。因為他們絲毫不在意對錯,能引發(fā)你的注意才是真。
不信就看看他們口出狂言的時間,是不是和他們品牌新車亮相,上市時機重合或離得很近? 我想屏幕前的你心里多少會有些答案了。
寫在后面的話:
在今天的消費觀念里,優(yōu)缺點均衡的產品不一定獲得成功,它們往往被批評為平庸,相反有著獨特個性的產品,即便短板明顯也會有死忠粉。換言之,在今天的市場環(huán)境下,我們都會是某個產品的粉,因此無論是跨界,還是聯(lián)名,企業(yè)想達到的目標無疑就是吸引更多消費者的注意力。那么,屏幕前的您有什么喜歡的聯(lián)名嗎?又曾為了哪些自掏腰包呢?(文/圖 汽車之家 唐朝)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