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yè)] 公元199年,官渡之戰(zhàn)前,曹操與劉備盤置青梅,一樽煮酒,縱論天下局勢,說出了那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的名言。公元2008年,大眾集團在華產(chǎn)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后,時任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的范安德也發(fā)出了 “天下英雄,惟豐田與大眾耳”的感嘆。
誰曾想當時間走到2020年,天下風云突變,“新兵”特斯拉突然殺出,股價超越大眾、直逼豐田,電動車銷量躍居全球第一,豐田與大眾所創(chuàng)下的輝煌在世人眼中也即將成為過去時,這兩位“英雄”已經(jīng)到了不得不轉型的地步。
如今,大眾MEB平臺下首款量產(chǎn)車型ID.3還在軟件故障中糾纏不清,而首款搭載豐田純電技術的量產(chǎn)車型C-HR EV(參數(shù)|詢價)卻已上市在即。不過相比于大眾的激進,豐田在純電動技術路線上的謹慎在這款車上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豐田是如何通過C-HR EV投石問路的。
●謹慎的大象
很多人都把大眾的轉型稱為雷厲風行,又快又狠;把豐田的轉型稱為大象轉身,又慢又穩(wěn)。但其實這一對“老冤家”對于未來汽車的理解完全不同。在大眾看來,純電動技術路線就是已知的盡頭,所以他不惜豪擲600億歐元也要在純電動技術路線上與特斯拉一決高下。而在豐田看來,氫燃料技術路線才是未來汽車的唯一歸宿,在這之前,一切技術路線只是過渡。
過渡,自然要謹慎,豐田的謹慎都體現(xiàn)在哪呢?
『e-TNGA架構』
主要就是理念。在大眾看來,只有研發(fā)純電動平臺,才能最大程度上發(fā)揮全集團的規(guī)模效應,更好的與特斯拉展開競爭;而豐田認為,純電動平臺是一種浪費,車企應該研發(fā)一種能兼顧燃油、純電動、混合動力、氫燃料的混合型平臺,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正是在這種理念下,e-TNGA架構應運而生。
在e-TNGA架構中,為了打造統(tǒng)一標準的電池組以控制成本,其電池寬度是固定的,但其車輛前后懸距離、軸距長度、車寬都能改變。最為重要的是,該架構可以通過變換電機組合來形成不同的驅動組合,滿足純電動、氫燃料電池、插電混動、油電混合動力等不同的車型需求。
這樣做的好處是,e-TNGA架構下車型零部件和TNGA架構下燃油車型零部件有極高的通用率,而且可以實現(xiàn)共線生產(chǎn),不用在改造工廠上花費太大資源和精力。若未來純電動技術路線走不通,豐田可以更從容的改道,不必擔心大量資源浪費。
但壞處也同樣顯而易見。首先便是在大規(guī)模生產(chǎn)下,即便零部件通用化率再高,其生產(chǎn)成本也比不上純電動平臺。大眾汽車CEO赫伯特·迪斯曾表示,“將整座工廠專門投入到電動車型的生產(chǎn),其成本也將比燃油車/電動車混線生產(chǎn)要顯著降低,低大約5%-10%。”
其實,若從銷量數(shù)據(jù)層面分析,豐田可能壓根沒想通過C-HR EV賺取多大銷量,畢竟這款車燃油版車型在2019年銷量也僅為59461輛,在SUV銷量排行榜中排名第72,算不上能走量的“爆款”。有意思的是,C-HR燃油版本身就是豐田在TNGA架構上的“試水之作”,試的是如何打動年輕消費者。
早前曾有豐田在華員工對汽車之家透露“C-HR和奕澤IZOA上市之初主攻的消費群體是年輕一代消費者,所以豐田賦予了這兩款車極為前衛(wèi)的外觀設計理念。但最終購買的消費者平均年齡和我們最開始的期望有不小的偏差”,這位員工表示:“實際用戶群情況是年齡層比較寬泛的,喜歡這款車不是年輕人的專屬權利,另外男女比例大約各占一半,也是個有意思的數(shù)據(jù)。”
『豐田C-HR的“迷你后窗”』
雖然豐田C-HR銷量表現(xiàn)中規(guī)中矩,但這款車至少試出來了中國年輕消費者究竟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而C-HR EV的使命也是在豐田第一波電動化攻勢來襲之初,試出來中國消費者購買電動車的實際關注點是什么。與此同時,這還是對豐田在華電動車生產(chǎn)、銷售、售后服務等綜合體系的一次全方位鍛煉,所謂投石問路,大抵如此。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