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駕駛中(S擋),大排量與雙增壓的組合讓人感覺很完美,4.0升的排量讓它從起步開始就擁有渾厚的動力,而兩個增壓器只起到壓榨更多動力的作用,并沒有小排量增壓發(fā)動機的那種突兀的介入感。1400-5200轉/分鐘的峰值扭矩輸出平臺使得車輛時刻都像“打了雞血”一樣躍躍欲試,這也使得賽道中的每次出彎的加速都順暢無比。在成都國際賽車場大直道后的1號彎角處,S6和S7都可以輕松的拉到200公里的時速。
S6和S7的前輪全部采用配有黑色6活塞制動卡鉗的制動系統,后輪則采用單活塞卡鉗。這套制動系統在一天的賽道試駕中表現的可圈可點,雖然最后也出現了明顯的熱衰減,不過能夠支撐重達兩噸的S6、S7連續(xù)進行二十幾圈的賽道駕駛,對于一套公路性能車的制動系統來說已經頗為不易。
最新一代quattro全時四輪驅動系統的主要部件為冠狀齒輪機械式中央差速器。在正常行駛條件下,冠狀齒輪分別將40%和60%的驅動力矩分配給前、后軸。如果車輪打滑,差速器會主動將發(fā)動機動力導向牽引力性能更好的一側車軸,最多80%的動力導向后軸,或將70%的動力導向前軸。
在quattro系統的幫助下,S6和S7對駕駛員操作的容錯率極高,它可能比我的歷任班主任都要寬容。當入彎速度過高時,S6或S7會不可避免的產生推頭,如果是前驅車你就只能靠自己了,收油、回方向,重新找回輪胎的抓地力。而S6和S7上的quattro系統則可以將動力更多的分向后軸,使車尾能夠順利的將車子推回正軌。
其實對于大馬力車型來說,在全力輸出動力的同時保證車身穩(wěn)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S6和S7算是在穩(wěn)定和樂趣中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它在絕對穩(wěn)定的前提下允許車輛有輕微的滑動,對于未經訓練的駕駛員來說我認為這是很合適的。
全新奧迪S6和S7 Sportback標配的自適應空氣懸掛讓其可兼顧操控性和舒適性。通過奧迪駕駛模式選項的個性化設定,我們能夠改變空氣彈簧的工作狀態(tài)。在自動模式下,當車速超過120公里/小時,空氣彈簧會自動將車身高度降低10毫米以增加高速行駛穩(wěn)定性,并減少空氣阻力;在動態(tài)和高效模式下,車身可降得更低;而舒適模式下,車身始終保持默認高度。在時速不超過80公里/小時的情況下,駕駛者可通過激活升高模式,將車身離地間隙增加20毫米,以臨時提升車輛的通過性。
當然,奧迪駕駛模式選項不僅作用于自適應運動空氣懸掛,還作用于發(fā)動機管理系統、7速S tronic雙離合變速箱、奧迪Pre sense預防式整體安全系統和豪華空調系統。奧迪駕駛模式選項還可以控制一些可選系統:動態(tài)轉向系統、運動差速器、帶停走功能的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以及奧迪自適應燈光系統。
從賽道過彎的感受來說,即便是已經調至動態(tài)模式下,車輛在極限狀態(tài)下仍會有一定的側傾,可能略好于A6和A7,但與RS 6或M5還是沒法比的,畢竟不是為賽道而生的車型,在底盤和懸架的調校上依然留有余地。
● 總結:調性不同
從賽道駕駛的角度,S6給我更好的感受,它的動力調校更迅猛,懸架的支撐性也更好,也許這些差距只是很細微的,但當你連續(xù)交替駕駛兩車時,確實能感受到這種微小的不同。而從風格、配置及定價上來看,兩車也有著完全不同的市場定位。S6突出低調但有實力,更強調駕駛性能的提升,而S7則可以給A7的那份高調注入了更多的底氣。
S6和S7在海外的直接競爭對手應該是寶馬550i和奔馳CLS 550,不過“巧合”的是這兩款車型都沒有引入國內。這也許是一種巧合,也可能正是奧迪性能車的上市策略。相比直接引入奧迪RS 6和寶馬M5拼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倒不如先用S6攻入空白的細分市場,與M5形成錯位競爭。S6和M5百公里加速性能相差不到0.5秒,價錢則差了整整八十萬。我相信M5的死忠們還會選擇M5,不過其他人呢?他們才是奧迪S6的潛在客戶。至于S7,它在美國市場的起售價比S6大概高出10%,按這個思路國內售價應該在120萬左右,不過官方發(fā)布的價格是134.8萬,在我看來有些虛高。(文/圖/攝影 汽車之家 劉昱昕)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