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另一款以武器命名的車型是美系跑車的代表Mustang,可能您會說了,Mustang不是野馬的意思嘛?怎么還變成武器了?實際上這里的“野馬”并不是指字面上的野生馬,盡管Mustang的車標確實是一匹馬,但它名字真正的來源其實是一款二戰(zhàn)中的傳奇戰(zhàn)斗機——P-51野馬!
P-51野馬戰(zhàn)斗機并不是各方面參數(shù)都全面壓倒對手的戰(zhàn)斗機,但它在動力、速度、機動、航程、防護、火力等方面非常均衡,因此也被認為是二戰(zhàn)中綜合性能最突出的戰(zhàn)斗機。另外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結構簡單,制造和后勤成本低,這非常符合福特Mustang這種Pony car的定位。
P-51是美國陸軍航空軍(美國空軍前身)的戰(zhàn)機,而海軍艦載機中也有一款主力機型的名字被汽車借鑒了,這就是格魯曼F6F地獄貓(Hellcat)戰(zhàn)斗機。借鑒這個名字的并不是一個車系,而是一款發(fā)動機——道奇6.2 Hellcat,使用這款發(fā)動機的車型有不少,比如挑戰(zhàn)者SRT Hellcat、Charger SRT Hellcat等。
和陸航戰(zhàn)斗機優(yōu)美流暢的身姿不同,二戰(zhàn)時美國海軍的戰(zhàn)斗機很多都是短粗的造型,F(xiàn)6F地獄貓戰(zhàn)斗機就是其中的代表。不過別看它長得圓滾滾的,但配上高達2000馬力的18缸發(fā)動機,可謂名副其實的“力大磚飛”。再加上由此帶來的攻高甲厚,讓F6F得以用270架的代價擊落敵機5163架,擊落比高達19:1。另一方面,道奇的717馬力Hellcat機械增壓發(fā)動機也可以說是汽車界大力出奇跡的代表了。
用戰(zhàn)斗機給車命名并不是美國車企的專利,英國人也這么做過,名字來自英國二戰(zhàn)時的傳奇戰(zhàn)機——噴火(Spitfire)。在不列顛空戰(zhàn)中,噴火戰(zhàn)機本來并不是德國飛機的對手,但因為底子好,邊戰(zhàn)邊改,后期型已經(jīng)可以壓過德國人一頭了。向這架飛機致敬的,是英國凱旋汽車,它曾在1962-1980年生產(chǎn)過一款名為噴火的雙座跑車。不過這個品牌到如今只剩摩托車了,所以我們不太熟悉。
二戰(zhàn)之后,戰(zhàn)斗機進入噴氣時代,美國的第一代噴氣戰(zhàn)斗機是北美航空研制的F-86佩刀(Sabre)戰(zhàn)斗機,而這架飛機也成為了汽車設計師的靈感來源:1951年,通用汽車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概念車,它的名字就叫Le Sabre。Le Sabre車頭的橢圓形格柵與F-86的進氣口非常接近,而弧形擋風玻璃、高高豎立的尾鰭等戰(zhàn)機設計也成為了此后幾年美國豪華車的常見元素。
佩刀不僅是戰(zhàn)斗機的名字,它本身也是個武器,而本田似乎對這個名字情有獨鐘:1982年,本田推出一款采用V4發(fā)動機的摩托車,取名Sabre;1995年,本田又給旗下中型轎車Inspire起了一個新名字Saber,而這個Saber就是Sabre的另一種寫法,同樣都是佩刀的意思。
我們形容速度快的時候常說“離弦之箭”,而箭(Arrow)這個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的詞自然也成為了車企們喜聞樂見的車名。上世紀30年代美國有個超豪華車品牌,就使用創(chuàng)始人名字+箭組成的,叫Pierce-Arrow。同時德國奔馳和汽車聯(lián)盟的賽車被人們稱作Silver Arrows,后來普利茅斯也推出過一款叫做Arrow的跑車,近些年還有一家叫Apollo的德國企業(yè)研制了一臺概念超跑,也叫Arrow。
有箭自然還得有弓,奧地利摩托車品牌KTM就有一張“弓”,名叫X-Bow,這是一個沒有篷的敞篷跑車。比起一般的跑車,它更像卡丁車,也有點像方程式賽車,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個大玩具,只是這個玩具有點貴,國內指導價139.8萬元。
有些車起了個武器的名字,有些車則用兵種命名,最典型的代表是三菱Lancer(藍瑟/翼神)。Lancer本意是槍騎兵,顧名思義,槍騎兵就是用長槍長矛做武器的騎兵,他們在沖鋒中威力巨大,只是近戰(zhàn)里不太靈活。順便說一句,美國的B-1戰(zhàn)略轟炸機也叫槍騎兵Lancer,不過它的首飛時間晚于三菱Lancer的上市時間,所以兩者并沒有關系。
槍騎兵之外還有個游騎兵(Ranger),這也是個古老的兵種,但我們最廣為人知的還是美國陸軍的游騎兵部隊。得益于美國大片和游戲的宣傳作用,這支精銳部隊變得非常著名,“游騎兵,做先鋒”也成為了軍迷們非常熟悉的口號。以Ranger命名的車最出名的大概是福特Ranger,其實還有很多品牌都有Ranger,比如日野卡車、通用汽車、Edsel等。
總結:
坦克、大炮、巡洋艦、戰(zhàn)斗機……用武器給汽車命名一直以來都是個很普遍的情況。誠然它們有的簡單粗暴,有的稍顯含蓄,但我們實在沒必要妄自菲薄,別覺得洋品牌就是洋氣,中國品牌就什么都土氣。好了,本期內容就到這里了,各位老鐵,下期見!(文 汽車之家 王勐;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