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精彩汽車生活] 上一期我們給大家講了《Drive to Survive》(中文譯名《疾速爭勝》)這部以F1賽事為藍本的美劇所揭示的在高度資本及商業(yè)化下,F1賽事的殘酷性,本期來說說在死亡、危險、壓力面前,車手、工作人員、領隊等又是如何面對的。
● 面對死亡與危險
F1運動一直伴隨著危險與死亡,在其歷史長河中,有多位車手、賽道工作人員,甚至是觀眾因為事故而喪生。早期的F1運動是粗放和野蠻的,賽車被打造成追求速度的機器,全然沒有考慮到碰撞的安全性;車手僅佩戴著皮帽與風鏡,穿著普通衣服,且半個身子露在車外,也沒有安全帶的固定。在這樣的條件下,賽車的速度可達 250km/h 以上,車手的安全防護幾乎為零,一旦出現嚴重事故,幾乎必死無疑。
『三屆車手總冠軍的杰基·斯圖爾特爵士對上世紀60年代F1運動的評價』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賽車的速度又進一步提高,而賽事的安全和規(guī)范卻沒有相應的進步,導致車手的死亡率高得驚人,一場場的比賽就像一場場的葬禮,工作人員清理尸體的同時,比賽還在繼續(xù)進行。BBC制作了一部名叫"The Killer Years"(《死亡年代》)的紀錄片,真實反映了當時F1運動的野蠻和暴力。應該說,F1運動從野蠻發(fā)展到通往安全的道路是漫長、慘痛且坎坷的。
『2007年加拿大站 庫比卡發(fā)生的嚴重事故』
如今,對于這些頂尖的職業(yè)車手來說,每場比賽前依然需要做好心理建設,總想著危險是無法在比賽中將車輛推到極限的。1994年,一代車王塞納遭遇的不幸,至今令人痛心和惋惜,或許是源于塞納巨大的影響力,這起事故后,F1的安全標準得以大幅提高。此后,賽道上即使發(fā)生了如2007年庫比卡在加拿大嚴重的事故,都沒有威脅到車手的生命安全。
直到2014年日本鈴鹿賽道的一場雨戰(zhàn)打破了這份安寧。在我看來,這起事故就像當年塞納突然失控沖出賽道一樣詭譎:年僅24歲的車手比安奇因為賽道濕滑而沖出賽道,恰巧直接撞到了賽道外正在吊裝另一輛賽車的工程牽引車。由于F1賽車為開放式座艙,因此比安奇的頭部直接與吊車發(fā)生了碰撞,賽車鼻子的部位完全沒有起到任何吸能作用,就像小轎車追尾大卡車一樣。
『車手們悼念朱爾·比安奇』
影片出于對逝者的尊重,并沒有切入事故發(fā)生時的影像記錄。這起事故對比安奇的頭部造成了嚴重的損傷,經過全力搶救也沒能挽回這位年輕車手的生命。2018賽季,F1賽車引入的Halo“人字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避免類似的悲劇不要再次發(fā)生。
比安奇不僅年輕而且是一位被寄予厚望的車手,他很快將晉升到法拉利車隊成為正式車手。1994年塞納離世后,舒馬赫拿到了當年的車手總冠軍,F1賽事也進入到舒馬赫時代。比安奇離世后,他的教子勒克萊爾于2018年加入到F1,轉年就成為法拉利車隊的正式車手;蛟S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勒克萊爾要用實力和成績來完成比安奇未盡的事業(yè),以告慰其在天之靈。
『左:勒克萊爾 右:比安奇』
《Drive to Survive》這部美劇的魅力就在于抓到了現場每個人在遭遇突發(fā)事件時的真實表現。2019賽季的比利時大獎賽中,車手們正在接受媒體的現場對話,作為墊場賽的F2賽事突發(fā)嚴重的事故,漢密爾頓當時無暇顧及媒體的對話,對著鏡頭表示出一種擔憂,不加任何修飾的展現了車手對賽道事故的真實反映。
不幸的是,年僅22歲的車手雨貝經搶救無效而離世,在周日的正賽前,賽道上舉行了一場哀悼儀式。雨貝是現役F1車手加斯利和艾爾本的好朋友,這些年齡差不多的車手在低級別方程式比賽中就互相熟識,別看他們在賽場上爭得你死我活,但是當有誰遭受嚴重事故或者不幸離世,那些恩怨、斗爭在生命面前都變得不再重要。
『紅牛車隊領隊霍納鼓勵艾爾本要化悲痛為力量』
好朋友的離世使得紅牛車隊的艾爾本在身心上遭受到一定的打擊,對于紅牛車隊的領隊霍納來講,顯然不能一味地悲痛,通過與艾爾本的對話,將這種悲痛轉化為對車手的鼓勵,他內心同樣悲痛,但這就是一個領隊應該做的事,而且姜還是老的辣。
『里卡多的母親對兒子開賽車的擔憂』
這些F1車手都年紀輕輕,他們從事這項危險的運動是出于熱愛,做自己喜歡的事,危險性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作為家人,其內心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以及無盡的牽掛。在第一季里卡多的母親就表達了對孩子從事這項運動的不安,可謂句句扎心。對于母親來說,只希望孩子平平安安的,可憐天下父母心。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