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設計解碼] 時光向前倒流10年,提及中國品牌設計似乎作為旁觀者的我們還有種看不到黎明的感覺。10年后的今天,隨著昔日留學生的歸來、與賓法、博通設計公司的不斷合作以及設立海外工作室等方法,中國品牌原創(chuàng)設計的碩果已經掛上枝頭。其中被中國品牌放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工作室曾被人懷疑作品能否適應國人審美,它們的現(xiàn)狀究竟如何?或許我們能從江淮設立在日本東京的設計室中找到答案。
- 成立海外設計中心到底為了啥?
盡管江淮在商用車領域早有建樹,但2003年涉足乘用車時他們還只能算得上是“小學生”。由于當時自身設計實力相對較弱的原因,因此其做出了在海外設立工作室,召集富有經驗的設計師的決定。2年后江淮意大利都靈設計中心成立,隨后的2006年他們在東京設立了日本設計中心。
多年前大部分人眼中,中國品牌成立海外設計中心多少有些噱頭的意思,這樣的舉動在他們眼中多少有些給自己的設計打上“洋標簽”的意思。相比海外車企而言,名氣較弱的中國品牌能否招到具有實力的設計師?他們能否理解中國人、中國市場的喜好?這個磨合時間需要多久?這樣的疑惑想必充斥在大多人心中。我想,對于若干年前的江淮人而言,他們的心中或許同樣彷徨過,但經過10年時間的洗練,他們得到了答案。
- 未曾進入的市場還需調研?
提及海外設計中心的作用,大家能很容易的舉出來眾多優(yōu)勢。不過,能準確的將市場調研作為最大優(yōu)勢列舉的朋友我想并不多。對于江淮而言,無論是10年前還是現(xiàn)在想要進入日本乘用車市場的難度可想而知。那為什么還說市場調研是海外設計中心最大的優(yōu)勢呢?
雖然近些年“韓潮”開始影響更多內地年輕人的審美偏好,但是日本特有的簡潔的工業(yè)設計以及深厚的汽車研發(fā)、設計實力在全球范圍內仍舊影響力頗深。在東京年輕人聚集的地方建立設計中心,無異于觀察前哨。習慣于將視線向著3-5年后瞭望的設計師在這里能夠捕捉到的新鮮元素遠非其他地方可比。此外,這些收集到的信息或許并不會一次性全部釋放,不過這終將成為整個品牌設計層面的積淀。
- 日本設計中心全是日籍員工?
在市場調研的過程中,自然而言的就會發(fā)現(xiàn)設計人才,在10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東京設計中心不僅為江淮總部輸送了設計師,同時還有建模師以及項目團隊。有趣的是,他們大部分并不是日籍員工。
在日本這樣一個汽車工業(yè)發(fā)達的國家,物色一名合適的汽車設計師并非易事。日本企業(yè)特有的年功序列制度、以及渴望令本土品牌超越歐美車企的使命感令不少年輕、優(yōu)秀的設計師樂于一畢業(yè)就選擇本日系車企。另一方面,從業(yè)時間較長的設計師其擅長方向與江淮所需并不總是100%的契合。
無論是資歷頗豐的Fred,還是初出茅廬的Daniel,吸引他們來到這里的重要原因就是能夠擺脫知名車企內部的層層限制。對于在國際上已經創(chuàng)出品牌的車企而言,設計全新車型時會受到諸多限制,能否延續(xù)品牌此前給人的印象,是否符合家族化設計都會成為設計師的羈絆。對于江淮這個在國際上知名度相對較弱的品牌而言,留給設計師發(fā)揮的空間顯然更充足。
與意大利都靈設計中心不同,江淮日本東京設計中心歷經10年發(fā)展,人員數(shù)量也并沒有想象中的龐大。相反,這里保留了日系企業(yè)小而精的特色。算上首席設計師后,設計團隊僅有5人,與之配合的CAS數(shù)字模型團隊人數(shù)保持一致。從結構上看,這里近期的規(guī)劃顯然不是成為像都靈那樣覆蓋整個項目的全程,專注于最好設計工作是他們這10年也是未來的重要目標。
- 他們到底做了什么?
當優(yōu)秀設計師捕捉到靈感后,產出作品也就順理成章了。在日本設計中心成立的10年中,他們不僅完成了部分車輛的改型工作,更重要的是還為江淮全新家族化設計提供了思路,并最終成為量產設計。
僅僅著眼于3到5年后的產品當然不夠,設計師對未來10年、20年甚至半個世紀后的交通工具同樣感興趣,于是他們帶著被稱為“H.E.F.E.I”的概念車參加了世界知名的洛杉磯設計挑戰(zhàn)賽。
全文總結:
和將設計任務托付給海外設計公司相比,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設計工作室無疑能夠更好地把控項目進程,在項目的推進過程中生活環(huán)境、教育經歷各異的設計師亦能在這個過程中相互取長補短,進而幫助品牌設計滿足更多地區(qū)消費者的審美喜好。此前人們擔心的海外工作室由于環(huán)境脫離國內,產生作品無法滿足國內消費者的想法現(xiàn)在看可以說是多余的。當然,這僅僅是中國品牌設計追趕上世界知名車企需要邁出的一小步,想要完成超越仍舊任重而道遠。(文/圖 汽車之家 唐朝)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