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橋
1系M的懸架結構秉承了寶馬“操控至上”的家族風格,前雙鉸接支柱彈簧懸架,后五連桿獨立懸架的結構樣式非常經(jīng)典。大量的鋁制部件降低了簧下質量,粗壯的橫向穩(wěn)定桿則將其與普通寶馬區(qū)分。
雙鉸接支柱彈簧懸架前懸架與常規(guī)麥弗遜懸架相仿,下方前后兩個擺臂似乎是將麥弗遜的下擺臂拆分開來,不過這種結構的動態(tài)特性與麥弗遜有著天壤之別,分開的兩個擺臂可以讓車輪有著更多的特性。例如兩個鉸接點可以形成一定的力矩,有利于方向的回正;拉桿的鉸接點在橫擺臂鉸接點的前上方,這個布局可以抑制剎車點頭的現(xiàn)象;兩個鉸接點也增加了轉向節(jié)與車身之間的剛性。而且由于雙鉸接支柱彈簧懸架的特性,使得轉向感受更為直接。
后橋
講完前懸架,再將視線轉向1系M后方的多連桿懸架。五根連桿各司其職,對后輪的主銷、前束、外傾角都有很合理的預設,以及動態(tài)調節(jié)。對于后輪而言,隨動轉向(趨勢)功能是對操控加分的最大因素,拋開其他設計不看,我們單獨來研究這個特性。實際上,但凡多連桿獨立后懸架都可以調節(jié)前束和外傾,這個還真不是寶馬獨有的。
我們可以看到,紅線為自由行程,代表了后懸架的先天結構,但這并不重要,因為后懸架的各個鉸接點依然是可以屈服的。藍線代表了受側向力時,前束的變化:越壓越前束。假設你一個右彎急轉,左側后懸架壓縮,前束增加,此時后輪是幫助你轉彎的。多連桿就是這點好,動態(tài)調節(jié)前束,提升操控性能。再看綠線,這是一條和藍線相反的線,需要懸掛提升才會增加前束的線,剎車時后輪的動態(tài)表現(xiàn)。其實這個很好理解,制動時,車身后方翹起,后輪形成前束,這就好比在你滑冰時減速(但愿你會滑冰),兩腳形成一個“內八字”,將縱向力的一部分轉化成橫向力,從而形成制動力。能夠完全做出這種動作,且幅度比較大的設計便是一個好的設計,暫且不去評論其他家貨色,單說這輛1系M,做的還不錯。
從后方的視角來看,最顯眼的莫過于后軸中央碩大的差速器散熱鰭片。由于后驅車的先天結構,直列發(fā)動機在向后輪傳遞動力時,會經(jīng)歷一次九十度的轉變,這個動作是由錐形齒輪(或稱傘齒輪)來完成的。而錐形齒輪和常規(guī)的直齒輪、斜齒輪的嚙合方式不大相同,兩個齒輪在工作時會有較大程度的滑動摩擦,形成剪切力并釋放大量的熱,而且內部的離合器式限滑差速器(小功率寶馬車沒有這玩意)一樣會有相應熱量產(chǎn)生,所以必須要有散熱鰭片為其降溫。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因為這一系列原因,該差速器專用的雙曲線齒輪油也需要定期更換,具體期限以行車手冊為準,請車主和準車主以及泛寶馬車主千萬注意。
彈性單元
這個壓力測試的目的是為了測量1系M的彈簧強度,以分析該車是否硬朗。我們會測量該車空載和滿載后,車身高度的變化再減去輪胎的壓縮量,最后得出彈簧的壓縮行程。第一步是把車門打開,第二步是把“秤砣”們放進去,第三步關上車門。四只秤砣總重大約400公斤左右(口頭調查前排每人180斤,后排每人210斤,但愿以后都能以這四只秤砣作為標準量具)。
測得的結果為,前懸掛的壓縮量為18mm,后懸掛的壓縮量為33mm,對比之前所測中級車的懸掛壓縮數(shù)值,評價這輛1系M為:比較硬,但并未過分的影響舒適度。前245后265的米其林PS2運動型輪胎的抓地力已經(jīng)很強大,無需過分調教成過硬的懸掛彈簧來講1系M打造成虐人的速度機器。
總結:
1系M有著接近高端跑車的性能,卻有著較為親民的價格。其原因在于這一副底盤在結構上與普通1系或3系非常接近,而發(fā)動機此前也被很多車型裝備,故無需單獨開發(fā)較新的模具,極大地控制了價格,而在性能方面,并未因為使用了較多的民用量產(chǎn)車部件而縮水。我們的評測文章今日同期重磅上線,點擊下方相關鏈接可以得到更為全面的關于1系M的信息。(文/圖 汽車之家 任飛)
相關鏈接:
點擊進入:2011廣州車展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