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張圖片 左邊是Hiper strut的懸掛結構,右邊 是我們所熟悉的麥弗遜支柱結構,大家主要看減震器以下和下拉臂以上的部分 ,發(fā)現(xiàn)不同了嗎? 轉向節(jié)的支點。。。減震器支柱的變化。。。注意到了莫有?
二者最大的差別:大家可以明顯看到,如果遮住大半張圖片,只看最下端的下控制臂部位,你會發(fā)現(xiàn)左邊的Hiper strut這種結構很像雙叉臂懸掛! 減震器支柱的末端連接在下控制臂上,而當我們往上看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減震器上端少了一根叉臂,而轉向節(jié)的上支點也是連接在減震器支柱上面的,這與我們熟悉的雙叉臂完全不同。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左邊的這種結構已經不能夠再叫做麥弗遜懸掛了,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Hiper strut新增的轉向支點使得 減震器不再作為轉向主銷,減震器 被解放了。
從參數(shù)上看,Hiper strut相比麥弗遜懸掛主要有這些變化:主銷內傾角減小,對比同樣在君越上使用的麥弗遜懸掛, Hiper Strut主銷內傾角為9度,麥弗遜懸掛為13度,主軸長度(車輪中心繞主銷旋轉的半徑)減小, Hiper Strut為44mm,麥弗遜為67mm!
新結構的優(yōu)勢
◆ 新的轉向節(jié)和減震器套筒下端連接結構成為一體化的框架式結構,結構強度提升,提高懸掛的整體剛性,抗側傾、前傾性能提升,彈簧受力更加簡單,穩(wěn)定性有所提升 車輪隨懸掛的擺動軌跡也更加精確。也能夠更好的抑制扭力轉向;
◆ 能夠過濾和緩沖更多來自路面的沖擊,提升舒適度;
◆ 大量使用鋁制部件,減少慣性,提升響應速度
『基本上整個框架使用鋁制部件,減震器套筒下部的支柱與轉向節(jié)成為一個整體式的框架結構』
同時,主銷內傾角的減小 使轉向時車輪的傾角損失減小,車輪胎面與地面的夾角更小,保持更好的貼合性,提升車輛在彎道當中的指向表現(xiàn), 同時這也能 幫助減少輪胎的偏磨等損耗,延長輪胎壽命。
最最重要的是,Hiper Strut懸掛結構在操控性能和穩(wěn)定性上較麥弗遜大大提升的基礎上,卻依然保持著緊湊的結構和體積,并沒有占用更多的空間,不需要重新設計引擎艙的結構和布局,可以直接應用于現(xiàn)有的平臺,節(jié)省成本和研發(fā)費用。
不過,這里還有個小問題。主銷內傾角的減小在一定程度上會使車輪的回正力減少,其方向盤的回饋和手感也會相應變得更顯穩(wěn)重(回正的速度和力度都會減。,車輛的指向對駕駛者的操作依賴性會更高,在駕駛樂趣上會有所提升,不過在日常使用的狀態(tài)下(泊車、低速轉向/掉頭)相比使用普通麥弗遜懸掛的君威而言,可能會顯得不那么討好。
有的人要問了,為什么君威GS要配這么一套懸掛?之前的君威為什么不使用這樣的結構? 第一,君威GS ,高達400牛米的扭矩輸出,定位也完全走性能車路線,不同于之前的君威車型。它為激烈駕駛而設計(當然,消費者很少有機會激烈駕駛),就沖著這扭矩,發(fā)生扭力轉向一定是常有的事情(牽引力控制系統(tǒng)在 各種激烈駕駛情況下 往往會被駕駛者關閉,所以指望不上啊…),所以GS需要一套這樣的懸掛,從機械結構上提升車輛的穩(wěn)定性和可控性,而且2.0T的高增壓發(fā)動機再加入AWD系統(tǒng)之后,車身質量的增加也需要剛性更高的前懸掛來支撐。
至于其他的車型為什么不加?要知道,之前的麥弗遜懸掛在調校上完全可以滿足日常的使用需求,在操控方面的素質在同級車中也屬于前列,當然不需要像GS這樣完全傾向于性能表現(xiàn)。另外,Hiper strut相對復雜的結構和大量鋁制部件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對于君威這樣以銷量為目標的主力車型不夠現(xiàn)實,而在君威GS的權重要素里面,成本顯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
當然,還有人會問,這個懸掛是通用的專利嗎? Hiper strut這個名稱還有這套懸掛確實是通用獨有,但是有改良麥弗遜的想法并付諸實踐的廠商可不止通用一家。比較關注性能小車的車友應該都比較清楚,早在2006年推出的第三代雷諾 clio車型的前懸結構以及福克斯RS的Revoknuckle前懸結構其實都采用了類似的思路,不再由前減震器來做轉向主銷,而是在上部增加了獨立的轉向節(jié)支點,目的是一樣的—–提升操控性能 。在這里就不再列舉圖片了。
當然,相比在這里憑空去尋找GS上好玩兒的亮點,我更希望GS能早日來到國內,能夠讓我親身體驗一番Hiperstrut與麥弗遜的區(qū)別。當然,那400牛米的扭矩經過6mt再到AWD 最終通過20英寸的輪胎釋放到地面上的感覺也是我必須要好好體驗的……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