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新能源] 如果要列舉2021年的熱詞,“碳達峰”與“碳中和”一定榜上有名,在相關話題的報道中“氫能”也是會經常出現的詞語。似乎這些空洞的概念離我們的生活還很遙遠,但事實上,正是它們決定了我們日后能否愉快地“躺平”,而政府和企業(yè)也早已為之行動了起來。那么,什么是“碳中和”,實現“碳中和”為什么要發(fā)展“氫能”,這又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出行和生活?接下來我們就結合第六屆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大會,為您一一進行梳理。
●30秒快速了解全文:
1.碳排放問題會引發(fā)威脅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災難,這與你我都息息相關
2.清潔、能大規(guī)模儲存和運輸的氫能,是實現碳中和最理想的能源形式
3.商用車是目前氫能最被看好的應用場景,廠家也在嘗試開發(fā)乘用車產品
4.隨著一眾“卡脖子”技術被攻克,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有望“白菜價”
●要么碳中和,要么“世界末日”?
“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削減碳排放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節(jié)點,你可以把它們理解成年中總結和年度總結的關系,都是服務于“降低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這一年度目標的達成。在這方面,我國也向世界承諾力爭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那么,為什么要削減甚至中和碳排放,任由碳排放發(fā)生又將面臨怎樣的后果呢?對于全球氣候這樣關乎全人類生存的大問題,自然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個學者能夠負責的,在碳排放與氣候變化的關系、評估氣溫升高可能引發(fā)的后果等方面的研究上,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是目前最權威的機構。
更聳人聽聞的是,以目前各國宣布的碳減排目標測算,到2100年,全球氣溫變暖的幅度將不是2℃而是4℃以上,住在沿海城市的你,離“開窗看海、出門劃船”的日子真就不遠了。正因如此,降低碳排放量、直至實現碳中和,其實是關乎每個普通人生存乃至整個人類命運的大事,國家層面對于碳中和的重視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想“世界末日”,靠它就行?
也許你會有疑問,推廣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發(fā)電不是更直接有效么,為什么還需要再繞到氫上去多走“冤枉路”呢,這樣大費周章又究竟為了什么?
但如果將可再生能源發(fā)電與氫能源結合,就會產生1+1>2的效果。以氫能的形式進行儲能,具備長時間、大規(guī)模、能有效運輸等特性,足以應對季節(jié)性變化帶來的儲能需求。這也是鋰電池儲能、抽水儲能電站儲能等形難以實現的。
這里還要糾正一個誤區(qū),在很多人看來,為推廣氫燃料電池車而花費大量資金搞氫能源產業(yè),就像是“為了這醋才包的這頓餃子”一般的小題大做。但這顯然搞錯了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反而是推動氫能源發(fā)展、改變我國能源結構、實現碳中和這樣的大計,需要以氫燃料電池車的推廣作為抓手。未來的氫能,也不會局限在交通運輸上,而是將逐漸輻射到工業(yè)、建筑等其他領域,甚至建成一個綠色的氫能社會。
●想嘗新氫能源,你有以下幾種選擇
不同于大家印象中車展里乘用車為主、商用車為輔的情況,在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大會上亮相的卡車、客車產品要多于乘用車,現階段商用車更適合應用氫能源技術也是業(yè)內的普遍共識。或許,你的快遞會比你更早地體驗到氫燃料電池車帶來的綠色出行體驗。
但以國內商用車3000萬輛的保有量來計算,在總數達到2.7億輛的汽車保有量面前,體量還是顯得小了些,僅靠商用車來實現交通運輸領域的碳中和,無疑有些強人所難。轉型乘用車、集中你我每個人的力量來助力實現碳中和,將是未來氫燃料電池車產業(yè)發(fā)展的主攻方向。而本次展會上亮相的五款乘用車,也是最吸引觀眾目光的產品。
○現代Nexo
○廣汽埃安Aion LX Fuel Cell
○上汽大通MAXUS EUNIQ7
百公里氫耗1.18kg的表現,讓EUNIQ7每公里的使用成本只需4毛錢,僅為同級別燃油車的三分之二。配備的電堆余熱供暖技術,還能實現在零下20℃的條件下續(xù)航里程無衰減,比純電動車型更適合在低溫下運行。
○一汽紅旗H5-FCEV
○長安CS75 FCV
從以上五款車型來看,不俗的續(xù)航表現、與燃油車相近的補能速度、低溫下同樣優(yōu)異的續(xù)航能力是氫燃料電池車挑戰(zhàn)燃油車和電動車的優(yōu)勢所在。如果你對它們的駕駛表現很感興趣,我的同事也對這五款車型進行了體驗,點擊這里即可滿足你的好奇心。
但橫亙在氫燃料電池車和用戶之間的,不僅是加氫站不足的鴻溝,還有讓嘗鮮者望而卻步的價格。在這方面,通過產業(yè)化、國產化實現降價并走進千家萬戶的電動車,是氫燃料電池車需要借鑒的榜樣。
●是什么讓“白菜價”指日可待
由于我國氫燃料電池技術起步較晚、一直扮演追趕者的角色,氫燃料電池車的核心零部件、核心材料大多還要依賴進口,這也造成了整車價格居高不下、推廣應用困難的狀況。而值得欣喜的是,在本屆展會上國產雙極板、鉑催化劑、空壓機、IV型瓶等產品紛紛亮相,一系列“卡脖子”的技術逐漸被國內廠家攻克。在實現國產化后,你可以期待這些曾經高大上的產品也賣出“白菜價”。
此外,用于儲氫的IV型瓶、氫氣壓縮加注設備、電解水制氫解決方案、氫燃料電池檢測設備等配套產品也在本次展會上亮相,配合日漸完善的國標體系,氫能源產業(yè)鏈的“制、儲、運、加”四大關鍵環(huán)節(jié)基本實現打通。甚至可以說,我國在氫能全產業(yè)鏈布局方面已有逐漸趕超西方國家的趨勢。
編輯點評:
目前氫燃料電池車仍處在起步階段,全國的保有量不足萬臺,還不如目前純電動車熱門車型單月的銷量,公眾也普遍對它持懷疑態(tài)度。但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氫燃料電池車承受的期待、肩負的使命無疑都要比十年前剛起步的電動車更大。那么,您更愿意購買電動車還是氫燃料電池車,對于氫燃料電池車您最擔憂的問題又是什么呢?歡迎在評論區(qū)與我們進行討論。(文/圖 汽車之家 孫一超)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