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原創(chuàng)試駕] 上周我為大家?guī)砹诵驴钪腥AV3的實拍,不過光聊靜態(tài)不太過癮,很多對V3有興趣的朋友一定很關心這款車動態(tài)表現如何,今天,我來到了華晨中華的老家沈陽,來試試新款中華V3在動態(tài)表現方面較之以往都提升了些什么。
因為之前我曾經對新款中華V3的靜態(tài)表現有過詳細解讀,那么這次,咱們先從動態(tài)表現開始聊。
●動力總成
動力總成方面,新款中華V3沒有什么變化,還是沿用了之前的1.5T發(fā)動機匹配5AT變速箱,未來上市后還會有匹配1.5L自然吸氣發(fā)動機的車型,變速箱則是5MT或5AT。
●場地試駕
上午首先開始的項目是場地試駕,在華晨汽車研究院中有一塊場地專供華晨中華的車進行各種測驗,今天我們的場地試駕也是在這塊場地上進行,項目有體驗0-100km/h加速、100-0km/h剎車、繞樁和由樁桶擺出來的小賽道。
中華V3還是沿用了之前的動力總成,1.5T發(fā)動機能帶來不錯的加速感,體驗0-100km/h加速時變速箱每次會到6000rpm左右時再升擋,保證了動力的持續(xù)輸出。
繞樁的時候方向盤轉向的力度不錯,并且指向精準,懸架的調校也能帶來很足的支撐力,不得不說新款中華V3還是繼承了之前偏向運動的性格。不過著重說一下剎車,剎車踏板的力度比較硬,并且初段還有一些虛位,必須踩過這一段行程之后才有制動力,我的同事侯云峰在去年6月對中華V3進行評測的時候對剎車的評價就是如此,而新款中華V3的剎車并沒有太多的改觀,這樣的剎車調校讓人一開始上手時非常不習慣。
●高速試駕
結束了場地試駕之后,我們需要在高速上行駛30多公里,然后再進行山路試駕,在高速上行駛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整車NVH做的非常不錯,在時速120km/h時,風噪胎噪控制的很好,和乘客進行交談時不用升高音量,并且在發(fā)動機轉速4000rpm以下時不會有很明顯的噪音傳入車廂。廠家的工程師跟我說,新款中華V3這次在NVH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這款5AT變速箱的表現還不錯,轉速控制得比較好,而且日常使用中的平順性也很不錯,只是反應速度稍微有些慢。
在高速行駛時,我還發(fā)現油門踏板初段的虛位有些大,并且整體上動力響應也不快,當需要超車的時候,深踩下油門踏板之后會有一些延遲,動力才會噴涌而出,所以在高速上如果需要超車的時候,必須打好提前量。
現款中華V3在懸架表現方面不大好,懸架很硬,遇到不平整的路面時,各種顛簸都能毫無保留的傳給車內的乘客,沖擊感明顯,而且在遇到減速帶時,不光邦邦硬,還有很多零碎的彈跳。新款中華V3針對之前的用戶反饋重新調校了后懸架,相對來說會更舒適一些,通過試駕體驗,新款中華V3的懸架給我的感覺較之現款要好很多,沒有那么硬了,并且還保留了一些韌勁兒,遇到減速帶時也沒有了那些零碎的彈跳,雖然對細小的振動并沒有過濾的那么徹底,但是相較之老款,在舒適性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除了油門踏板的開度需要適應一下之外,新款中華V3在高速上的行駛表現還是讓我挺滿意的,底盤有厚重感,高速行駛時不會發(fā)飄,剎車雖說有些硬,但是遇到緊急情況時深踩剎車踏板能帶來很足的制動力。
●山路試駕
下了高速之后我們來到了沈陽棋盤山景區(qū),在風景秀麗的景區(qū)內,我們可以體驗一下山路駕駛的感覺。
其實新款中華V3油門響應的設定不太適合山路駕駛,每次需要超車的時候都要打好提前量,踩到地板油,然后有個小延遲之后,變速箱降擋,動力爆發(fā),所以使得在山路駕駛時,整車的動力表現有些突兀,沒有那種線性輸出的感覺,不過轉向和懸架的表現則很優(yōu)秀,過彎時一點兒都不會拖泥帶水,只是出彎給油時,動力又會在略微遲疑之后到來。之后在日常道路上行駛的時候,這樣的油門設定就會讓駕駛相對更放松了,不用特別在意油門的開度,只是紅綠燈起步的時候需要踩深一點兒,不過對于日常駕駛中最大的挑戰(zhàn)還是比較硬的剎車踏板力度,這一點需要多適應適應才能習慣。
●靜態(tài)回顧
因為之前我已經在新款中華V3的實拍文章中對整車的靜態(tài)表現有了很詳細的介紹,所以此次我們就簡單回顧一下。
外觀方面,新款中華V3更加動感,也迎合了現在年輕人的審美,車身尺寸上面,長度較之現款增加了40mm,寬度增加了13mm,和同級別車型相比處于主流水平。
中控臺經過了全新設計,最引人注目的當屬10.4英寸的中控觸控屏了,實際使用當中,顯示效果、觸控反應都表現得不錯,使用起來很流暢。
●全文總結:
總的來說,新款中華V3還是優(yōu)缺點都非常鮮明的車型,NVH方面表現上佳,懸架改善得也很明顯,外觀內飾上都有一些亮點,與此同時,油門剎車踏板調校得不舒服是一個很明顯的缺點。不過本次試駕的車型還屬于試裝車,希望在月底上市之前,廠家可以對現在發(fā)現的問題進行一些調整,畢竟中華V3是華晨中華的拳頭車型,承擔著走量的任務。(文/圖/攝 汽車之家 馬亦驍)
●相關鏈接: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