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動鑰匙,車輛會以“滴”的一聲來告訴你已就緒,可以掛擋走人了。整個過程超級安靜,這也是高爾夫GTE和普通高爾夫在啟動時的最大不同。在駛出時,永遠都是電動機先工作,在車輛開始運動前,發(fā)動機不會啟動,因為高爾夫GTE并沒有傳統(tǒng)的啟動機,還記得嗎?要讓發(fā)動機動起來需要靠變速箱的第三個離合器,所以要讓發(fā)動機啟動肯定都是在運動中進行的。
電動機的扭矩很大,起步的時候稍微多給點油輪胎打滑得就很厲害,這跟1.4T的高爾夫有些像。若不將油門踏板踩到底,兩者在感官上的動力表現(xiàn)也是很接近的,確實足夠充沛,但并不刺激,就是低速下發(fā)動機在介入的時候車還是會有些振動,如果此時恰好你在逐漸深踩油門,那突如其來的動力也會讓你窩火,“我去,這車突然快了!比缓罅ⅠR要收下油。在高速情況下這種情況會大大地改觀,只能從小轉(zhuǎn)速表和聲音上感覺出發(fā)動機在工作,闖動卻消失了,雙離合的車向來是低速頓、高速順,看來新來的第三個離合器也沒比之前的兩位前輩好哪兒去。
因為發(fā)動機并不全程工作,所以高爾夫GTE并不能以真空助力泵作為制動助力源,取而代之的是電機機械式的剎車助力裝置。踩下制動踏板的初段,只是依靠電動機反轉(zhuǎn)為發(fā)電機為車輛制動,同時在儀表上能看到指針往“CHARGE”方向多偏轉(zhuǎn)一些。隨著制動踏板深踩,制動片開始摩擦剎車盤來減速,這一過程剛介入的時候并不是很線性,會感到制動力增大,當(dāng)然只是不舒服而已,并不嚇人。
轉(zhuǎn)向表現(xiàn)有點“兩不像”了,它又有高爾夫的感覺,并且手感很棒的真皮方向盤會給轉(zhuǎn)向加印象分,實際整車轉(zhuǎn)向力度也很均勻,擁有不錯的質(zhì)感,不過開著它又有些開奧迪的感覺,路感很少,怎么轉(zhuǎn)都覺得很無聊。喂,GTE,你怎么連轉(zhuǎn)向也跟A3學(xué)!
高爾夫GTE的懸架給人操控感很棒的感覺,過彎側(cè)傾小,支撐性很好,當(dāng)然這與18英寸的輪圈不無關(guān)系。過坎時懸架的跳躍幅度并不大,懸架行程比普通版高爾夫要短一些,給人就是GTI的感覺。不過它沒有DCC動態(tài)適應(yīng)底盤控制系統(tǒng)(海外GTI上有裝備),無法再調(diào)節(jié)懸架的阻尼。在運動性方面,還是不及GTI那樣極致。
高爾夫GTE之“GT”
在德國的不限速高速路上,油門到底才是對得起“GT”兩個字母的方式,而高爾夫GTE也對得起我,因為它真的很快。雖然不至于有什么激情,但確實很驚喜。如果你腳下再多使點勁,把“kick down”踩出來。隨著變速箱……哎?它居然沒有降擋,而加速度又提升了一截,指針也打到了“BOOST”區(qū)域的表底,看來是電動機在使勁兒,它居然還留把后手,有點兒意思!
按下GTE按鈕,車輛的動態(tài)反應(yīng)會更加激進,油門不用踩到頭,便可以達到最強的動力推進效果。油門我一直踩著,到190km/h,變速箱換入五擋后,加速感會感到有所衰減,此時距離222km/h的最高時速還有所距離,不過只要距離夠長,達到這個速度絕非難事。
如果你不小心用到了B擋,那在165km/h左右便達不到最強推進效果了,指針會向回走一些,一部分動力會來彌補電池的消耗,如果覺得動力不夠,撥一下?lián)鯒U就好了。
高爾夫GTE之“E”
E是Electricity,是高爾夫GTE的精髓之一,新新人類們很看重這個。那我們不妨就以純電模式走走看吧。我自己并不是新新人類中的一員,但我卻很喜歡純電狀態(tài)下的高爾夫,安靜、舒適,忽略掉了變速箱,動力傳輸變得十分平順。在路口等紅燈時看看普通的高爾夫,眼神里透著的都是“嘿,我和你并不一樣”。
單電機行駛,可以讓高爾夫GTE達到約130km/h的時速。巧了,這也是德國高速限速路段下差不多能允許的最高時速。我試了下,在110km/h都能獲得不錯的加速度,真足夠了。50千米的續(xù)航,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講,一天上下班的路上也可以不費一滴油,還挺實用的哈?
E也是Economy,雖然受電池侵占,高爾夫GTE的油箱也縮減至40升,但在充滿電、最節(jié)能的情況下,官方給出高爾夫GTE的最長續(xù)航里程為939km,換算回來為4.5L/100km。遺憾的是,在德國我們并沒有條件進行油耗測試,具體日常成本如何還要等國內(nèi)拿到測試車后才能揭曉,但它比普通1.4T車型省油應(yīng)該是不用懷疑的。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