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本田決定量產(chǎn)CR-Z的那一刻,全世界的VTEC迷們都淚流滿面,因為本田的小旋風又回來了。
在介紹本田CR-Z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曾經(jīng)很火的CR-X。本田CR-X誕生于80年代初,以前輪驅(qū)動+運動化車身為賣點,但骨子里仍是一款緊湊級小車,這點從全稱本田Civic CR-X就可以看出。從1983年至1988年,本田CR-X的市場覆蓋了美國歐洲等全球主要市場,動力也由58馬力的1.3L發(fā)動機逐步升級至135馬力的1.6L發(fā)動機。
第二代本田CR-X繼承了第一代的車身結(jié)構(gòu)和運動風格,由1988年生產(chǎn)至1991年。動力上,第二代CR-X憑借著強勁的發(fā)動機為自己贏得了“白色小旋風”的稱號。尤其是日本市場上搭載代號為B16A1的1.6L VTEC發(fā)動機的本田CR-X,成為后來VTEC家族最知名的車型之一,讓全球無數(shù)性能車迷為之瘋狂。可惜后來的歲月里,本田的VTEC性能車卻偃旗息鼓。
本田近些年的造車計劃可謂慎之又慎,在退出F1等賽事后,大排量和運動車型也被一概否決,而專心做所謂百姓的車。本田目前的車系中,僅有在英國生產(chǎn)的Civic Type-R (FN2)算的上小鋼炮,因此我們聽到本田計劃量產(chǎn)CR-Z的消息后,心里更多的是驚詫。
作為一款與本田當前造車理念有出入的運動型跑車,本田CR-Z的誕生歷程可謂一波三折。早在2006年洛杉磯車展上,本田發(fā)布混合動力概念車Remix——這款概念車正是本田CR-Z的原型車。在2007年日內(nèi)瓦車展上,本田又發(fā)布了Small Hybrid Sports概念車,這也是本田為了試探市場而采取的投石問路策略。在反饋良好的情況下,2007年10月東京國際車展上,本田CEO福井威夫親自將一款名為CR-Z的概念車介紹給全世界,并宣布量產(chǎn)車型正在緊鑼密鼓地研制中。
正當本田上下躊躇滿志的時候,一場金融海嘯席卷全球,各大汽車廠商的銷量和利潤直線下降,本田也不能幸免。然而幸運的是,本田并沒有砍掉CR-Z的研發(fā)計劃,并在2009年末宣布將與2010年量產(chǎn)并銷售CR-Z,而銷售范圍如同曾經(jīng)的CR-X一樣——遍及全球。
根據(jù)本田的說法,“CR-Z”代表著“緊湊級,復(fù)興,起點”( Compact Renaissance Zero),我們因此可以看出本田CR-Z的造車理念。緊湊級是本田CR-Z的市場定位,復(fù)興和起點是本田CR-Z的歷史使命。此外,本田CR-Z最重要的名片是混合動力,采用汽油發(fā)動機和電動機相結(jié)合的方式驅(qū)動這款小跑車。
前臉上,本田CR-Z采用了“大嘴”設(shè)計元素,這在本田車系中尚屬首次。前突而飽滿的車頭搭配“大嘴”中網(wǎng)格柵,概念味十足,頗有幾分奧迪R8的樣子。本田CR-Z的前臉盡顯簡潔,大燈是常規(guī)的菱形輪廓,與現(xiàn)款思域類似,但更加動感和時尚。一體式保險杠完全融入前臉,沒有明顯分界。前臉下方的進氣格柵和霧燈是標準的跑車風格,本田CR-Z用完全概念化的前臉橫空出世。
來到車身尾部,我們能一眼認出本田CR-Z與本田Insight的相似之處。近乎垂直的行李廂門與后車窗構(gòu)成鋒利的角度,在轉(zhuǎn)角處鑲嵌了LED剎車燈。尾燈呈銳利的三角形輪廓,三排LED平行分布,運動風格表現(xiàn)地淋漓盡致。本田CR-Z的后保險杠十分寬大,與后翼子板融為一體。后保險杠下面是黑色的擴散器裝飾條,這也是標準的跑車配置。
來到側(cè)面,我們可以從車身比例看到本田CR-X的影子。雙門設(shè)計讓本田CR-Z看起來短小精干,上揚的腰線橫貫車門。側(cè)車窗也見棱見角,但突出B柱破壞了整體的美感。
尺寸方面,本田CR-Z長4080mm,寬1740mm,高1395mm,軸距達到2435mm。這樣的尺寸完全是A級小車的標準,但跑車韻味并沒有被緊湊的車身掩蓋。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