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車剛開始進入美國時碰了一鼻子灰,第一代皇冠(參數(shù)|詢價)在日本已經算豪車了,但在美國卻不是這么回事:車身太小不符合西方人身材,動力太小在高速開不快,因此銷量那叫一個慘,三年只賣出二百多輛。
不過日本人的學習能力很強,沒過幾年,美國人就發(fā)現(xiàn)這些日本車不僅沒了開始的那些毛病,反而還讓人有點喜歡了呢——價格便宜,還省油,還不愛壞,買車、用車、修車成本三連降,誰能不喜歡?
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的爆發(fā)徹底催火了日系車,原本只是讓人有點喜歡的優(yōu)點,現(xiàn)在已經變成了難以抵抗的誘惑。到了80年代初,日本已經成為了美國最大的汽車進口來源國,市場份額超過20%,也就是說美國每賣出5輛車,就至少有1輛日本車。
另一方面,美國車在日本的市占率接近于0。作為美國的戰(zhàn)略性產業(yè),美國汽車工業(yè)在日系車的沖擊下面臨嚴重危機,臨時解雇的汽車產業(yè)工人超過20萬。對于美國人來說,日本往美國出口的哪里是汽車,這分明是在出口“失業(yè)”!
這回美國的反彈更嚴重,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紛紛向聯(lián)邦政府尋求幫助,全國汽車工人聯(lián)合會甚至發(fā)起了打砸日本車的活動。而后美國政府開始對日本施壓,面對咄咄逼人的美國人,日本人選擇了“秒跪”,這也沒辦法,畢竟在兩國關系中日本處于絕對劣勢的地位。當時日本自愿限制對美汽車出口,規(guī)定了1981年出口規(guī)模限制在168萬輛,1982年193萬輛。至此,美國三大車企終于得以松了一口氣。
故事并沒完,因為當時日本對美出口汽車的限制只規(guī)定了數(shù)量,但沒規(guī)定數(shù)額,于是日本車企開始產品升級,集中力量將高附加值的豪華車賣到美國,謳歌、雷克薩斯和英菲尼迪就此誕生。結果就是雖然日本出口汽車的數(shù)量下降,但金額反而上升了。
當然美國也不是善類,80年代他們對日本的經濟展開了全面壓制,尤其是1985年簽訂的《廣場協(xié)議》,它讓日元大幅升值,結果就是日本出口的產品競爭力大減。為此,日本車企加速在美國投資設廠,這進一步增加了日系車在美國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如今日系車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已近40%。在全球市場上,日系品牌的整體競爭力也已經超越了美國品牌。
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中國的比亞迪了,2013年比亞迪在美國加州的蘭卡斯特建廠,雇傭當?shù)毓と耍少彯數(shù)厣a材料,比亞迪來到之后蘭卡斯特的失業(yè)率和犯罪率雙雙降低。這家工廠生產電動巴士,主要的客戶是急于改善公共交通系統(tǒng)的美國地方政府。
比亞迪在美國的業(yè)務可以說很符合特朗普提出的美國制造優(yōu)先的口號了,然而還是沒有逃過被打壓的命運——去年年底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禁止使用政府資金購買中國公司制造的列車和巴士。支持者稱這些中國公共交通工具會被中國政府利用收集出行情報、竊聽美國民眾……
以上案例只是冰山一角,美國動用國家機器打壓海外企業(yè)是一個由來已久且屢試不爽的傳統(tǒng)。不過也應該看到,美國對歐洲和日本車企的打擊,大多都還屬于貿易戰(zhàn)的范疇。然而對于中國企業(yè)的打壓,不論是華為、比亞迪還是TikTok,都是用國家安全的概念,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安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美國實在是有點太欺負人了,于是網友們開始琢磨怎么“回敬”一下美國人。要說還是高手在民間,以下是網友們想到的反制方法:
1、由于肯德基可能會威脅中國食品安全,關閉肯德基門店,除非45天內把中國業(yè)務賣給鄉(xiāng)村基;
2、由于蘋果可能會威脅中國通訊安全,停售蘋果產品,除非45天內把中國業(yè)務賣給小米;
3、由于特斯拉可能會威脅中國交通安全,停售特斯拉汽車,上海超級工廠拉閘停電,除非45天內把中國業(yè)務賣給比亞迪。
當然以上只是網友們開玩笑的說法,我國具體如何反制,還要看接下來的事態(tài)發(fā)展。美國政府能如此肆無忌憚,主要還是整體國力仍然處于優(yōu)勢,我們能做的更多還是努力向上,只有國家實力強大了,才不會受欺負。
另一方面,歐洲和日本的車企在打壓下非但沒有垮掉,反而完成了產業(yè)升級,因此我們也要有足夠的自信,中國的崛起,并非一些人的歇斯底里能夠阻擋的。(文 汽車之家 王勐/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