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互聯(lián)出行] 實話實說,就個人而言,今年的成都車展并沒有太多讓我感到眼前一亮的東西,反倒是隔壁福州首發(fā)的保時捷Taycan刷爆了朋友圈。那我想,不如就拿它做引子,加上成都車展上的所見所想,咱們一起聊聊人車交互領域最近的一些變化和趨勢。
并且本身這件事也不涉及像誰的問題,咱們也別上綱上線。事實上,Taycan中控的主體還是一個貫通屏的設計,并將空調(diào)等功能集成在下方一塊車控屏幕當中,此前奧迪A8/A6就有過類似的車控屏設計。
其實,越來越多采用貫通式屏幕車型的出現(xiàn)主要還是得益于供應商技術的成熟。在這個項目上,供應商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舉幾個例子:大面積屏幕面臨的反光問題、碰撞后屏幕碎裂的問題以及安全氣囊如何彈出的問題。
軟件層面,類似理想ONE或者保時捷Taycan車型,其四塊屏幕是由一套系統(tǒng)控制還是分成兩套體系,如果采用兩套系統(tǒng)的方案,信息又如何互通,這些都需要研發(fā)和測試。
絕大多數(shù)車企是不會自己制造屏幕、蓋板玻璃、處理芯片等硬件的,這些都要倚靠招標、外包,供應商能提供什么樣的產(chǎn)品,車企設計師的腦洞才能開到多大,愈發(fā)流行的貫通屏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如果說今年上半年用上車載無線充電的車型如“下餃子一般”落地,那下半年,我想是屬于車載人臉識別的。
殊途同歸,人臉識別攝像頭的價值還是相當明顯的,和手機人臉識別類似的,車載人臉識別主要功能有如下幾個:1、認證駕駛員身份。2、支付驗證。3、疲勞和分心監(jiān)測。
從特斯拉開始,汽車行業(yè)就開始了新一輪簡化操作的“征程”,這里不是指自動駕駛啊,而是省略掉“解鎖/鎖車”、“啟動”、“熄火/關電”的冗余流程。車主到車附近自動解鎖(這個倒是早就有了),坐上車,系統(tǒng)自動通電啟動,踩油門走人,到達目的地,下車直接走人,也不需要滅車、解鎖等程序。
很多人認為這一次“革命”源于“純電動”這種動力形式,其實不是,這一次“革命”是源于“身份認證”,純電只是特斯拉產(chǎn)品邏輯的一個載體罷了。
過去我們靠鑰匙告訴汽車我們是誰,未來,可能會靠人臉識別,可能會靠聲紋識別,也可能是指紋識別?傊,除了一些能“拍在桌子上”的豪華品牌外,車鑰匙這個玩意可能命不久矣了。
而說到支付驗證,我此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實地測試了目前所謂“生態(tài)服務”的落地情況和體驗,結果喜憂參半。不過從斑馬智行著力于搭建生態(tài)服務,哈弗、星途旗下等車型引入百度小程序等信息來看,生態(tài)服務還將是未來各家車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的一個“支線任務”。
不過得益于車上“不太容易有閑雜人等”的屬性,能上車的一般就那么幾個人,結合本地賬號系統(tǒng),拿一顆比較普通的攝像頭做支付也不是完全不行,畢竟你都敢拿手機上的普通前置攝像頭用支付寶的人臉支付了,還怕什么呢?車載人臉識別比起這個,可安全多了。
人車交互總是很有意思,用“風水輪流轉(zhuǎn)”還挺貼切的,我們說中國品牌的車聯(lián)網(wǎng)技術強、功能強,大概也就是近2年多的事情。
只是這些海外品牌不肯或是沒有能力深耕中國市場的本地化工作,而其UI設計、交互方式上的創(chuàng)新其實一直都是領先的。
而今年,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中國品牌在把功能和本地化工作做好的情況下,也開始更多地在界面UI、交互硬件上下功夫。
而同樣的,在這一年里,我們也看到部分海外品牌在本地化工作上花了心思。所以說路不同,但目的地是相同的,人車交互上的這場戰(zhàn)爭,剛剛進入下半場,鹿死誰手還猶未可知。
結語
前文中提到:HMI人車交互總是很有意思。因為它發(fā)展得太快了,幾乎每一個季度,你都看到新的功能、技術落地,有些曇花一現(xiàn),淹沒在汽車漫長歷史的滾滾紅塵中,有些一鳴驚人,快速地被其它競爭對手學習、效仿,逐漸成為標準。
我在車展上遇到了幾個工程師在競品的車里討論這款車人機交互上的優(yōu)劣,不得不說,車展確實是個觀察行業(yè)動向的好地方。那么,站在成都車展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人車交互的趨勢動向我們先聊到這里吧,也許再過半年,也許就到11月的廣州車展,這個領域又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到時候接著聊。(圖/文 汽車之家 鄭旭)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