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 將民族汽車品牌做強可以說是每一代中國汽車人的夢,雖然體量以及產品已遠超往日,但實事求是的說距離國際一流車企我們還有距離,所以不斷有年輕一代加入其中。在這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中,誕生了無數(shù)的故事。今天的主角曾是中國近代工業(yè)的先驅——洋炮局,今天被稱為長安汽車。
多年后回首這段發(fā)展時間不長的歷史,你會讀出其中的酸甜苦辣。令人沒想到的是,長安動力總成的研發(fā)初期竟是受到了合資伙伴的羞辱,知恥而后勇、臥薪嘗膽這些成語不僅是古代故事,還是一代代年輕人的芳華。
● 與大多數(shù)中國品牌動力總成起步靠買或逆向不同,長安是為數(shù)不多的,以合作起家的;
● 提升國產化率,降低售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其動力總成研發(fā)的重點,從開始的40%到最終的100%用了將近16年時間;
● 聯(lián)合開發(fā)雖然在短時間內鋪開了動力總成家族,但也讓長安人明白只有自己的團隊才更懂中國消費者。換言之,國際領先的技術,不一定適合中國;
——引進階段——
1862年上海洋炮局成立,這是中國近代工業(yè)的開始,也是長安汽車(下文簡稱長安)的元祖,我們熟悉的它還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
改革開放帶來了民用領域的大量需求,長安也開始了軍轉民之路。雖然此前有制造吉普車的經驗,但時間已過去多年,加之面向民用市場的產品對使用感受要求更高,因此與國內大多數(shù)車企一樣,對于起步較晚的長安來說,以門檻較低的商用車作為搶占市場的排頭兵。
彼時的他們無論生產能力,還是運營體制依舊是沿用自身在軍工方面的底子,設備都是原本制造軍品的沿用下來的“笨家伙”,且久未更新,無論是從加工精度上還是從設備種類的完整度上都與傳統(tǒng)汽車制造企業(yè)存在著巨大差距。
上世紀80年代初進廠的工人對當時的狀態(tài)還記憶猶新,很多廠房要么是吊腳樓,要么是防空洞改造的,連工廠門口的路都未修好,每天上下班都是深一腳淺一腳的趟過來。在這種環(huán)境下,有7個人被告知調去其他科室負責組裝發(fā)動機。
對從特殊年代走過來的年輕人來說,些許中國字認不清都是常事兒,更別提全日文寫成的資料了。許是重慶人特有的韌勁兒,許是年輕人不服輸?shù)膽B(tài)度,讓他們選擇了笨辦法完成任務——即給所有日文指代的東西寫上編號,以此代替翻譯,從早到晚逐個背記。
可就是憑借著這股傻勁兒,3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完成了從拆卸到組裝,從搞清原理到分清部件作用的全部細節(jié)。1984年12月30日,在防空洞車間中第一臺組裝發(fā)動機點火成功,在場的小伙子們潸然淚下。
此后,長安分別引進了多款三缸、四缸發(fā)動機,分別供自家微型車、小型車使用,燃眉之急得到了緩解。在引進的過程中,還與日本鈴木幾乎同一時間進行了技術升級。
研發(fā)能力的匱乏讓長安在合作中只能扮演學生的角色,產品規(guī)劃,技術升級方向,時間節(jié)點都是日方說了算。這對于渴望打造屬于中國人自己汽車品牌的長安人而言,無異于被人掐住了哽嗓咽喉。
——國產化階段——
自行開發(fā)不僅需要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有技術投入,這其中既包含試驗臺架、試車場這樣的硬件設備,又要有人才、環(huán)境這樣的軟實力輔助。對剛完成軍轉民不久的長安而言,這些落下的功課顯然是短期內無法補上的。
因此直接自行研發(fā)動力總成只能說是個夢,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他們能做的就是一步步的提升發(fā)動機的國產化率,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這也是個臥薪嘗膽的開始。
對長安而言,不斷提高國產化率,一步步的降低產品售價也吸引了消費者。作為核心部件的發(fā)動機就是提升整車國產化率的重點,自然也是整個工作的要點。
在計劃經濟年代,產品的制造與銷售都由國家把控,這也就意味著企業(yè)對產品技術迭代的渴望趨近于零。市場經濟下,外國企業(yè)快速涌入凸顯了過去那些年技術的落后程度。
提升發(fā)動機零部件的過程,也是車企培養(yǎng)供應商,亦或者說是二者共同進步的過程,從仿制產品,滿足性能要求開始,到滿足要求后逐步降低成本,長安選擇了雖慢但穩(wěn)的路線。
在F系列發(fā)動機逐步提升國產化的過程中,長安品牌也在進行著整體轉型,這源于消費需求的升級。
改革開放20年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微面與微貨已經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這促使車企推出定位更高的產品,動力總成再次成為了木桶短板。
彼時已引進10多年的鈴木發(fā)動機已顯露出疲態(tài),是再次低三下四的找鈴木商談,引進新機型?還是咬咬牙開始研發(fā)?長安人選擇了后者。
——聯(lián)合開發(fā)——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說過“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汽車消費領域中,城市中的購車群體比例高于城鎮(zhèn)、鄉(xiāng)村。原有的產品無法滿足更高層次的用車需求,開發(fā)新車型擺在了議事日程中。動力總成自然是重中之重,開發(fā)也開始穩(wěn)步推進。
在這一階段中,長安在開始與國際知名調校公司FEV、AVL深入合作,后者幫助長安填補了進氣以及燃燒等偏向理論環(huán)節(jié)的弱勢,另一方面聯(lián)電在項目中負責了部分燃油、電控系統(tǒng)的開發(fā)工作。
作為主機廠的長安肩負最重要的零部件集成、加工制造,以及最終項目落地的全過程,今天回首昨日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段很短的時間內,他們完成了動力總成的更新?lián)Q代。然而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內,長安人發(fā)現(xiàn)了聯(lián)合開發(fā)的問題。
我們總說不同國家間存在文化差異,這些差異反饋在工作中會產生不必要的麻煩。車企開發(fā)產品會按照所處國家消費者使用習慣有的放矢,歐美國家的用車習慣與我國有著天壤之別,因此FEV與AVL的調校經驗不總適用。
要想開發(fā)更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只有自身團隊才能明白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全球一體化浪潮的到來,原先請進來的方式慢慢被走出去替代,長安人思考著布局全球。
今天我們已經見到了他們的心血——NE平臺,在它是孕育中小排量發(fā)動機的產床,除了低排量、小增壓器這些符合時代特征的技術外,還有零部件通用率高達98%,并且兼容48V、PHEV和乙醇燃料等技術的開發(fā)理念。
面對更加嚴苛的油耗、排放法規(guī)要求,激烈的市場競爭,用戶更高的品質追求,此前的發(fā)動機產品的升級空間有限,無法滿足2020-2030年的發(fā)展戰(zhàn)略,因此藍鯨動力也將著力研發(fā)多擋變速器和混合動力。
寫在最后的話:
任何事物總是在曲折中前進發(fā)展的,長安動力總成發(fā)展之路印證了這句話。雖然從資歷上看,它有著比一汽、二汽更源遠流長的歷史,但上世紀80年代真正開始軍轉民的過程卻走的并不順利。薄弱的積淀讓它聽命于人。
當然,困難面前總有解決辦法,不服輸?shù)母蓜艃鹤屢徊ㄓ忠徊ǖ哪贻p人用他們特有的辦法解決問題,從而蹣跚起步。在提升自己,接近目標的同時他們開始了自行研發(fā),結出碩果后也未曾放慢腳步。面向下一個20年的計劃已經開啟,你準備好與它一同前進了嗎?(文/圖 汽車之家 唐朝)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