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yè)] 此前,本田在思域上的“無心插柳”讓中國市場形成了一個非常獨特的運動家轎市場細分,如今這一思路已經(jīng)成為中國品牌實現(xiàn)“品牌上位”、“贏取年青一代”的有力武器。從早期的名爵6、領克03,到近期的傳祺影豹,這個細分市場雖已車型不少,但絕不可能就此止步。相反,伴隨著市場的一致性認知,更多“高手”正在上市的路上,例如長安UNI-V(參數(shù)|詢價)。
就在春節(jié)前的1月10日,長安UNI-V已正式開啟盲訂。單從上市的順序來看,長安UNI-V應該算是這個細分市場相對的后來者。然而以長安的品牌地位,它顯然又不可能甘于做一個“跟風者”——尤其是對于運動家轎這個本來就屬于彰顯個性的新物種而言。于是本文的主題來了:作為運動家轎第N彈的長安UNI-V,它到底有啥新鮮看點?
顏值:家族化設計共振與更極致設計
對于此類車型而言,顏值和性能誰更重要?答案很顯然:都重要。中國品牌在“把控顏值”這個問題上的飛躍式進步有目共睹。而長安UNI-V的特點在于,它的家族式設計與這類車型之間,剛好形成某種共振。
『長安UNI-T』
長安車型的設計自CS75 PLUS開始就以“犀利”見長。到了UNI系列,更是發(fā)展到另一個極致,F(xiàn)在大家是“見怪不怪”了,但UNI家族第一款車UNI-T剛推出時所引發(fā)的關注相信不少人仍記憶猶新。
事實證明,長安的這一次設計創(chuàng)新是成功的。這種反常規(guī)的無邊界中網(wǎng),如果說在長安UNI-T時代還略顯“冒險”的話,到了長安UNI-V這兒,就屬于典型的“相得益彰”了。
當然,長安UNI-V在設計上的努力絕不僅限于家族式前臉,它也絕不是簡單地把長安UNI-T拍扁拉長。雖然大體上它和其他運動家轎相似,屬于采用溜背造型的轎跑式緊湊型轎車,但在一些具體問題的取舍上,還是體現(xiàn)出了長安的理解。這個理解概括起來,就是比之前的車型往運動化、乃至跑車化的方向上做得更為極致。
『長安UNI-V』
其實我們也可以將此看作一個演變的趨勢。回看領克03,雖然大家對其性能表現(xiàn)依然有口皆碑,但不得不承認它在側面線條上還是偏向“四平八穩(wěn)”的。名爵6采取溜背式的造型,但寬高比、軸長比這些,還是更多兼顧到家用化的需求。到了傳祺影豹時代,設計者開始“放開手腳”了,車身高度進一步降低,軸距也進一步拉長。
而到了長安UNI-V,可以在上面的描述前再加個“更”。例如這款車的車身長度其實并沒有影豹、名爵6長,但它的軸距更長,達到2750mm,高度更低,只有1430mm。注意,長安UNI-V的這個車身高度,是在輪胎外徑比影豹、名爵6大一號的情況下獲得的,因此其視覺上的“低趴感”會比數(shù)據(jù)反饋的更明顯。
除此之外,長安UNI-V的前軸相對更靠前,也就是更短前懸、更靠后的A柱和駕駛座。這種設計雖說從空間拓展的角度來說“不劃算”,但對于顏值的提升、運動感的營造卻是非常有效的。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顏值的“迭代”,除了觀念的更新以外,也與車型設計、具體說是平臺技術的全球迭代密切相關。
『長安UNI-V』
我們過去在解讀豐田TNGA架構時常常提到的,通過結構優(yōu)化可以實現(xiàn)“低趴”與空間拓展之間更好的平衡。發(fā)展至今,這一思路和理念早已不再僅限于TNGA,而是影響到了全行業(yè)。換言之,在此之前受制于平臺技術,如果采用UNI-V這樣的造型比例,很可能無法合理布置座艙空間,但現(xiàn)在就都不是問題了。
性能:營造運動感
再強調一下我們的觀點:這類車雖然標榜運動、實際上感覺也很運動,但它們面向的群體絕不僅僅是“性能迷”這么簡單,這一點,“性能迷”們很清楚,廠商也很清楚。因此這類車的準確受眾群,是喜歡“開起來爽”、“(常規(guī))追求駕駛樂趣”的年輕群體,而不僅那些真正的“玩家”。
強調這一點,是想說明在性能層面,機械與電子之間的平衡問題!巴婕摇币话愣甲非髾C械的東西,就好比真正的專業(yè)攝影師都喜歡全手動操作的相機一樣。由此反過來,就如同普通攝影愛好者玩不轉這類相機一樣,長安UNI-V這類車如果過度依靠機械層面實現(xiàn)性能提升,也會導致產(chǎn)品力與目標群體需求之間的不匹配。
『長安UNI-V』
那么明智的做法是什么?很簡單:是充分利用當下電子技術的進步(來改善性能表現(xiàn))。首先還是要明確,長安UNI-V在機械方面還是很不錯的。例如它的藍鯨動力,功率扭矩都較為出眾。未來如果再推出2.0T版本,機械方面也真算得上“鋼炮”了。行走系統(tǒng)的用料也不俗,例如前懸架的頂吧和強化的平衡桿,還有馬牌MC6的輪胎等等。不過在我們看來,這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還是在于許多人看不到、甚至無法明確量化的電子系統(tǒng)。例如動力的調校,重點并非138千瓦的功率和300牛·米的扭矩,而是它的標定方式。官宣叫X-Pedal標定策略,可以爆發(fā)出0.62g的最大加速度。說人話就是:在日常駕車常用的速度段(中高速及以下),它的爆發(fā)力強、推背感足。這其實才是目標群體所追求的。
行走系統(tǒng)也是如此。單純依靠機械強化無非是過彎更爽,但一來嚴重影響舒適性,二來也會對駕駛技術的要求很高。長安UNI-V的策略是,除了在在機械層面適當補強,懸掛仍然會更強調舒適與質感,而過彎能力則通過DTV來“四兩撥千斤”。
所謂DTV,就是Dynamic Torque Vectoring,官方說法叫動態(tài)轉矩矢量控制,其實就是可以在彎道上左右車輪之間動態(tài)分配驅動力的系統(tǒng)。類似的系統(tǒng)在許多運動型的外資車型上都有配備。它的妙處在于,在彎道上可以把更多的驅動力分配給附著力更高的車輪(一般為外側),從而可以有效彌補前驅車轉向不足的問題,提升車輛過彎能力。
智能化的主動安全技術也可以歸于此類。即,這類車的運動性,極限能力相比防失控能力,后者其實更重要。原因還是那句話:它的駕控者,都不會是真正的“玩家”,也不可能戴著頭盔下賽道玩車。所以長安UNI-V配備的諸如大陸第3代ESC,以及LDW、LKA、LCDA等諸多智駕輔助,其實也是與這款車的定位相得益彰的。
平衡:注重品質與真正的可選是亮點
運動型家轎在平衡日常使用的重要性不再贅述。長安UNI-V一些常規(guī)指標的表現(xiàn)也都是OK的。例如它的后排空間滿足常規(guī)家用毫無壓力。為了更好地改善后排乘坐感,設計者還采用了全景天幕——不會擠占后排頭部空間,同時又讓后排乘客的視野開闊感提升。還有掀背設計帶來的實用性、座椅在舒適和包裹層面的平衡效應,這些長安UNI-V都處理得很好。
這些不是重點,因為競品這方面做得也很不錯。長安UNI-V的不同點大體可以概括為兩個。一個是品質感。長安官方對它的定調是高質感轎跑。即,它并非一味追求運動,同時也強調質感。除了工藝用料這些“靜態(tài)質感”以外,從駕駛獲得的反饋,尤其是懸掛調校方面的平衡可以看出,官方的定調所言非虛。
另一個就是更豐富的可選性,讓它可以真正成為“動靜皆宜”的多面手,滿足車主在不同場景下的用車需求。
例如駕駛模式選項,長安UNI-V提供了5種可選。運動層面,除了常規(guī)的SPORT模式以外,還提供SUPER RACE模式。而在這種模式下,不僅動力輸出激進、換擋模式激進、方向盤力度變大,而且擾流板會升起、排氣閥門會打開,而且中控屏上還能顯示G值和渦輪增壓值。這種模式對于運動型車主來說很討喜,偶爾玩之會感覺很過癮,但如果一直這樣,估計90%以上的車主和乘客會受不了。而作為可選項,則非常有吸引力。
順帶說一下長安UNI-V的這個電動尾翼,這其實也是一個可選項——日常駕駛,你可以讓它“消失”,需要的時候,你又可以讓它“升起來”。這就很好的平衡了固定尾翼的一些爭議問題。
例如有的車主,并不想時時刻刻都那么張揚。開車上下班整天頂著個尾翼,時不時還得跟同事解釋這解釋那挺別扭。但到了周末游玩或好友結隊的時候,就如同周末換裝一樣,又希望車子盡可能拉風或與眾不同。大家可以對比長安UNI-V尾翼升降前后的車尾圖片,應該能感受到這個小小尾翼對顏值的影響。
『長安UNI-V』
其實不光是顏值。尾翼用在家用車上為什么容易引發(fā)爭議?主要是它在日常使用時的“副作用”——增加油耗和風噪。但高速行駛時,尾翼其實是有價值的。例如長安UNI-V的尾翼就能產(chǎn)生(最大)25kg的下壓力,讓車子在高速時更沉穩(wěn)。電動尾翼(平時收起來,跑高速升起來),就很好地平衡了這種矛盾。
智能:更像是長安智能的一個展示平臺
智能化也屬于長安UNI-V一個很重要的亮點,不僅功能全,而且各項功能的表現(xiàn)也比較“高階”。例如它的智能泊車,除了常規(guī)半自動的找到車位后一鍵泊入以外,還可以在條件允許的停車區(qū)(車道線、車位線清晰)實現(xiàn)低速自動搜尋20米內的車位完成“全自動泊車”。面對狹窄或路況不好的車位(例如有積水),車主還可以在車外用手機或鑰匙實現(xiàn)一鍵遙控泊車。下一步,通過OTA,長安UNI-V還有望實現(xiàn)50米內按行駛軌跡自動倒車退回——即便走進狹窄的死胡同,也不用擔心技術不好倒不出來了。
智駕輔助層面,除了常規(guī)的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等以外,長安UNI-V還可以實現(xiàn)自動并線(駕駛者打轉向、系統(tǒng)根據(jù)周邊情況智能并線)、智慧推薦換道(根據(jù)路況檢測、導航信息綜合判斷,給出換道推薦)等。
『長安UNI-V』
智能車機領域無需多言,基本上該有的都有了,包括人臉識別賬號登錄、手勢控制、前后排手勢交互等等。
在我們看來,長安UNI-V擁有多少智能配備還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它與年輕群體的需求形成共振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由于其定位不低(成本上可以支持配備高端智能裝備)疊加受眾群的年輕化,它很可能會成為長安智能科技的一個展示平臺。這對于品牌認知、品牌粘性的價值,要遠大于短期內UNI-V給長安帶來的營收和利潤。這種認知和粘性,對于長安未來的車型,特別是未來將逐步推出的高端新能源車型,會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結論:
梳理至此(如果有興趣你還可以對已上市的運動家轎進行一番更深入的對比),會發(fā)現(xiàn)長安UNI-V與之前已上市的運動型家轎看似同類,但彼此之間卻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化。這種差異化并非廠商刻意而為。通過這一現(xiàn)象,也折射出中國品牌在設計、技術等方面的沉淀和創(chuàng)新能力已確實是今非昔比。反過來,也正因為這一細分市場給了中國品牌創(chuàng)造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從而進一步促成了其自身的發(fā)展。由此可以預見,運動家轎這個細分品類絕不會像一些人認為的那樣只是“迎合市場的樣子貨”、“將只會曇花一現(xiàn)”。相反,它很可能成為極具中國市場特色的新品類,在促進中國品牌車型設計、技術發(fā)展的同時,不排除未來將影響到全球市場產(chǎn)品格局的可能。(文/汽車之家行業(yè)評論員 加鎖)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