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张开腿喷水高潮,日韩一级一黄2020免费,男女啪啪免费观看网站,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超碰

當前位置:首頁 車聞中心 新能源 正文

殊途同歸?中外車企充電領域布局差異大

收藏 (0條) 舉報/糾錯

  [汽車之家 行業(yè)]  誰說同行相斥,這不,電動化大勢之下,車企聯(lián)系日益緊密。近日,現(xiàn)代汽車集團也宣布投資充電運營商IONITY,加入寶馬集團、戴姆勒公司、福特汽車公司等聯(lián)合在歐洲打造的充電大“家庭”,希望以此改善用戶的充電環(huán)境。

  實際上,無論是歐洲,還是日美,新能源車充電領域布局,多以車企為主導,而中國則是由獨立企業(yè)運營,汽車企業(yè)以打配合為主,雖然也有所涉獵,但數量較少、速度較緩。不過,隨著充電領域市場價值逐步被激活,這一現(xiàn)狀正在慢慢改善。

汽車之家


30秒讀懂全文:
  ■ 國外充電領域市場,以車企為主導,原因包括基礎設施不足以滿足車型需要、汽車銷售需求等;
  ■ 中國充電樁保有量前三強為特來電、星星充電、國網公司,三者皆沒有車企背景,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們都處于虧損狀態(tài),這也是車企早期布局較少原因,不過今年以來,狀況有所改善;
  ■ 隨著電動化腳步加快,充電行業(yè)也迎來拐點時刻,頭部企業(yè)特來電開始盈利,這激發(fā)了車企布局熱情,它們試圖搶占風口、解決用戶痛點。


國外充電市場車企是主力,原因多種多樣

  說到車企建樁,首先很容易想到的就是特斯拉。與傳統(tǒng)車企只需要造好車不同,電動汽車廠商還需要考慮充電問題,特別是最早布局的一批。早在Model S上市時,特斯拉就已經開始超級充電站版圖規(guī)劃,截至今年年中,特斯拉已經在全球各地建立超級充電站1533座,超級充電樁近1.4萬個。

汽車之家

  特斯拉選擇自主建樁,很大程度因為當時市面上所有的充電樁都不能滿足其需求,而另一家車企日產的理由則更直接:想要賣更多的車。而以美國為例,充電運營商主要是ChargePoint和Greenlots兩家,存在運營商數量較少,布局較慢的特點,企業(yè)想要推動新能源車發(fā)展,必須要想辦法自行解決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緩慢這一難題。

  于是,2014年,日產在美國推出了“No Charge to Charge”計劃,與當地充電樁運營商合作,為在指定地區(qū)購買日產聆風的用戶提供為期兩年的免費充電服務。后來,日產還與運營商EZ-Charge合作推出了針對聆風用戶的EZ-Charge卡。用戶使用這種充電卡,通過充電APP充電時,可以享受慢充60分鐘和快充30分鐘免費的服務。

  相比上述兩家企業(yè),大眾在美國建樁原因有點特別,是因為“被罰”。2015年9月,大眾承認使用軟件篡改部分柴油車的排放測試結果。此后,大眾與美國聯(lián)邦監(jiān)管機構達成和解,和解條件之一是,承諾在美國建設全國性充電網絡,隨后,Electrify America成立。

汽車之家

  由于新能源車體量相對較小,在單線操作之余,車企間的合作也必不可少。2017年7月,寶馬、戴姆勒、福特、大眾(包括奧迪和保時捷)宣布成立充電運營商IONITY,旨在開發(fā)、建設一個大功率充電網絡,為整個歐洲的所有電動汽車提供全面支持。今年9月,現(xiàn)代汽車也加入這一聯(lián)盟。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IONITY已經在歐洲運營了近140個充電站,另有50個正在建設中。根據規(guī)劃,到2020年,IONITY快速充電站將擴展到400個,歐洲主要高速公路平均每120公里至少有一個站點,這將極大改善電動車主的使用體驗。

汽車之家

  總體來說,國外充電樁建設和運營動力更多來自市場,技術、銷售等需求讓更多車企主動參與充電樁建設和維護中。此外,部分國家私人樁占比較高,也是一大特色。還是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能源部的統(tǒng)計,截止2019年1月,美國已經建成6.7萬個公共充電樁,同期充電樁總量約為50萬個,私人充電樁占比超86%。

中國充電領域第三方勢力主導,但車企已蠢蠢欲動

  與國外不同,中國充電樁保有量前三強為特來電、星星充電、國網公司,三者都沒有車企背景。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lián)盟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三家企業(yè)充電設施保有量分別是135937臺、94402臺、87846臺。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者布局領域有所不同。其中,國家電網作為充電樁建設的主力軍,重點打造高速快充網絡,保證電動車主的長途續(xù)電需求,其目標是2020年建成公共充電快充站1萬個,充電樁12萬個。

汽車之家

  特來電側重于公共場站的建設,資料顯示,目前特來電通過與各地政府和產業(yè)鏈企業(yè)合資等形式,成立了83家子公司,建站場所集中在政府機關、交通樞紐、大型企業(yè)、科技園區(qū)、商業(yè)綜合體等停車場,是公共出行的充電保障。

  星星充電則選擇私人樁作為主打領域,通過免費安樁、共享充電樁、網絡銷售電樁等形式,以期滿足車主隨車配樁的需求。

  不過,一樣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充電樁企業(yè)都處于虧損狀態(tài),這或許是車企早期并未過多進入的原因。

  實際上,中國車企在充電樁領域也有相對較早布局者。早在2015年,上汽集團便推出了充電平臺安悅充電,彼時上汽集團方面稱,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推廣和銷售新能源汽車,配合“新能源汽車戰(zhàn)略”需要。截至目前,安悅充電充電樁市場保有量已達17340臺。除此之外,比亞迪也于同一年開展了充電樁業(yè)務。

汽車之家

  業(yè)內認為,背靠車企的充電運營商和其他充電運營商相比主要在兩方面存在優(yōu)勢,其一是更容易促進新能源車銷售;其二,更利于打造基于共享出行的服務體系。此前上汽集團投資了共享出行平臺EVCard,自主充電模式的打造,可為車隊提供穩(wěn)定的服務保障。

  不過,投入之初,數據并沒有想象中的美好。以安悅充電為例,其于2018年初曾發(fā)布數據顯示,以時長計算,其充電樁每天的使用率約在10%左右。而當時行業(yè)普遍認為,充電樁使用率達到30%以上才可能盈利,這或使得其他車企不敢“貿然”進入充電領域。

汽車之家

  但隨著新能源車市場的進一步拓展,以及一大把新造車企的進入,近年來,在中國充電樁市場,車企較少直接參與充電樁業(yè)務的狀況有所改變。一方面,車企組建專門充電服務團隊,從事充電設施投資、建設、運營,如小鵬汽車已建立相關團隊,進行快速充電網絡建設;另一方面,車企也在加強與充電樁企合作,今年7月,大眾、一汽、江淮三方車企連同星星充電一起,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開邁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布局充電樁建設運營等。

充電市場價值被激活,是企業(yè)選擇強勢進入的關鍵原因

  很明顯,截至目前,中國市場充電樁領域還是以第三方勢力為主,但隨著新能源車占比的不斷增加,車企布局也在進一步加快。不止中國品牌,國外品牌也在組團進入。

  今年7月,由寶馬、大眾和戴姆勒等7家德系巨頭聯(lián)合成立的充電基礎設施平臺Hubject宣布,與四家中國本土充電運營商深圳車電網、云快充、充電俠、卡酷卡建立了合作關系。而早在2018年,Hubject就已與星星充電簽署了合作協(xié)議。

汽車之家

  2012年成立的Hubject,于2018年8月在中國設立分公司,不過特別的是,其服務對象并非C端車主,而是CPO(充電樁運營商)/OEM(電動汽車制造商)/EMP(充電供應商)等B端企業(yè),希望能打通車企、供應鏈、能源公司等產業(yè)鏈上下游,為行業(yè)提供出行咨詢服務等。這意味著,國外車企在華充電領域布局,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用戶端,而是再往上延伸擴展。

  實際上,作為“重資產”領域,充電樁產業(yè)一直被認為存在投資大、盈利周期長、初期使用率低等問題。為何車企紛紛選擇此時加強在華市場布局?

  原因很簡單,車企電動化布局加速。無論是中國品牌,還是國外品牌,近年來紛紛推出電動化戰(zhàn)略,而在加快產品線布局、提高車型銷量的同時,充電領域必不可少。特別是在當下中國市場,政策補貼正在不斷退去,新能源市場從“政策導向”向“市場導向”轉變之際,更加開放的市場環(huán)境,也必然吸引更多企業(yè)的進入。特別是近年來,國家政策也開始從整車補貼向基礎設施傾斜,充電設施也是國家重點發(fā)力領域。

汽車之家

  另一大原因在于行業(yè)或將迎來拐點,企業(yè)都想占領風口。今年初,特來電母公司青島特銳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發(fā)布業(yè)績快報顯示,公司2018年實現(xiàn)營業(yè)總收入58.06億元,同比增長13.73%;凈利潤2億元,同比下降27.8%。

  雖然凈利下滑,但特銳德表示,盈利主要得益于充電量的快速增長及該板塊其他業(yè)務的增長,這意味著特來電終于結束了連年虧損的狀態(tài),實現(xiàn)了盈虧平衡。

  這極大鼓舞了市場,也說明充電領域存在的巨大市場價值正在被激活。此時“殺”進充電樁市場的汽車企業(yè),無疑既未錯失市場空間,又能較快把握住賺錢機會,這或許是近期車企加速在中國市場布局充電樁的原因。

汽車之家

  此外,還有一大原因在于,解決用戶痛點的需要。大眾汽車集團全球執(zhí)行副總裁蘇偉銘表示,布局充電樁是大眾基礎生態(tài)圈的必然,就目前來說,電動車充電仍存在諸多痛點,包括充電太慢、充電等候時間長;用戶找不到充電樁或充電樁損壞、被占位;不知道如何支付;用戶認為充電價格高等等。如果不投資充電樁,這些新能源充電的痛點問題就解決不了,因此大眾等車企需要入局。

全文總結

  任何一個行業(yè)的發(fā)展都不會是一方勢力推動下的成功,而是集體的合力,新能源車發(fā)展至今,已取得了一定成果,未來行業(yè)想要進一步發(fā)展,車企與上下游企業(yè)合作無疑是必然。在“風口”已至的當下,提前占領山頭是每家企業(yè)都希望能夠達成的目標。無論是比亞迪、上汽集團等中國品牌,還是寶馬、大眾等國外品牌在充電領域的布局,在短時間內或許還未能看到收益,但長時間、大范圍的布局,總會有收獲和經驗,而最終的市場屬于哪家,或者哪方勢力還未可知。但更多企業(yè)的進入,更加廣泛的布局,對于飽受充電難題的消費者來說,都可謂是利好。(文/汽車之家 章漣漪)

收藏
+1
+1
推薦閱讀
發(fā)表我的評論
您認為文章寫的好么:
評價內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個網友評價,其中100.00%好評,0%差評。
評價理由:語句不通/文章閱讀困難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