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車系歷史] 本田的都市時尚座駕CITY最早是在1996年問世的,至今已發(fā)展至第四代。該車早在2003年就被引入到我國市場,在廣州本田(2009年更名為廣汽本田)實現(xiàn)國產,當時定名為飛度(Fit Saloon),2006年改款后變?yōu)樗嫉稀?008年,換代國產CITY再次更名為鋒范。2015年第三季度,全新一代鋒范即將與國內消費者見面,新車上市之前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本田CITY的歷史。
一、本田CITY的源起
在上世紀70年代初,汽車發(fā)動機技術還是在化油器+分電器,連三元催化器都沒有的時代,本田開創(chuàng)性的研發(fā)出了CVCC低公害發(fā)動機,以純機械的方式實現(xiàn)了分層燃燒+稀薄燃燒。1975年,本田將CVCC發(fā)動機率先配備在了第一代Civic上,其突出的經濟性和實用性迎合了市場需求,因此迅速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第一代Civic的成功也使涉足汽車制造領域僅10余年的本田,在世界汽車舞臺上嶄露頭角。
1976年,本田在第一代Civic的基礎上衍生出了定位更高的Accord車型(本田雅閣車系歷史回顧),該車外形有著濃郁的美式風格,加之更為寬敞的空間和采用CVCC技術的環(huán)保發(fā)動機,Accord一經推出便在市場上掀起了熱潮。1978年,本田又推出了一款名為Prelude的車型,該車作為Accord的轎跑版,造型上更加動感、時尚,市場表現(xiàn)同樣不俗。1979年,Civic進行了換代,第二代Civic的定位有所提高,車身尺寸也明顯增大。
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政府在上世紀70年代初出臺了一系列限制kei car發(fā)展的政策,導致本田、馬自達等汽車廠商紛紛退出kei car市場,kei car的銷量也從1970年的75萬輛/年銳減到1975年的15萬輛/年。第二代Civic定位的提高加之本田kei car的停產,導致本田在70年代末時缺少一款入門級產品。為了彌補市場空缺,本田在80年代初推出了一款全新的兩廂小車并取名叫作CITY(以下簡稱“兩廂CITY”)。
二、此CITY非彼CITY
在此前的本田Fit車系歷史中,我們曾向大家介紹過“兩廂CITY”的歷史,以及1996年問世的第一代三廂CITY的來歷、2003年第二代三廂CITY被引入國產的情況等(點擊閱讀:本田飛度車系歷史回顧)。之所以在那篇文章中用將近一半的篇幅鋪墊了大量有關本田CITY的信息,是因為CITY與Fit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傳承關系。在此,我們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兩車的關系,以方便大家更直觀的理解。
第一代兩廂CITY于1981年問世,當時它是本田旗下身材最小的車型,其采用了“Tall boy”的獨特設計理念,擁有短而高的車身比例。第一代兩廂CITY曾風靡一時,直到1986年被新一代車型所取代。
第二代兩廂CITY完全摒棄了“Tall boy”的屬性,采用了與同時期本田旗下其它車型相同的“Crouching form”家族風格,車身變得低而寬,猶如縮小版的Civic。不過,第二代兩廂CITY的市場表現(xiàn)并不盡如人意,在1994年停產后,本田做出暫時封存CITY車系的決定。
之后兩年,本田沒有任何一款產品能填補第二代兩廂CITY退市后的市場空缺,直到1996年,本田推出了兩款全新車型:一款是全球車型Logo、另一款是為東南亞市場打造的廉價車型CITY。
兩廂車Logo可以看作是第一代、第二代兩廂CITY的延續(xù),不過本田Logo由于外形平庸、缺乏駕駛樂趣等原因,而未能擺脫第二代兩廂CITY的銷量陰影,進入新世紀后不久便停止了生產,同時車系名稱Logo也遭到棄用。
在總結了之前的失敗教訓后,本田重整旗鼓于2001年再次推出全新車型Fit。本田原本打算用Fitta來命名Logo的換代車型,但在一些北歐國家的語言中,F(xiàn)itta是女性生殖器的俚語,因此本田將車名縮短成Fit。這就意味著,第一代、第二代兩廂CITY其實是Logo、Fit的鼻祖。
而新CITY雖然沿用了CITY的名字,但它實際上與兩廂CITY并沒有太多聯(lián)系,而是在第四代Civic(1987年問世)平臺上打造的一款三廂車。2002年,本田CITY也迎來了換代,不過第二代CITY不再與Civic同平臺,而是變成了出自第一代Fit平臺的三廂車。2003年,第二代CITY被廣州本田(2009年更名為廣汽本田)引入國產,當時定名為飛度(Fit Saloon),2006年改款后中文名變?yōu)樗嫉稀km然第二代CITY在2008年就已經停產,但2011年廣汽本田自主品牌理念(EVERUS)又基于第二代CITY打造出了理念S1,并一直生產至今。
第三代CITY于2008年推出,其是基于第二代Fit(2007年問世)平臺打造的三廂車,國產版定名鋒范,目前國產在售的便是第三代CITY。2013年,F(xiàn)it和CITY都進行了換代,與前兩代車型的衍生關系類似,第四代CITY是基于第三代Fit平臺打造的三廂車。雖然第四代CITY在海外市場已經上市一年多時間,但國產版卻遲遲未能與消費者見面。據最新消息顯示,國產全新鋒范將于7月28日公布預售價,并將在8月底上市。
綜上所述,CITY最初的定位是本田的入門級兩廂車,但在第二代兩廂CITY停產后,本田又給新推出的入門級三廂車同樣起了CITY的名字。從1996年起,CITY變成了本田的入門級三廂車,其中第一代CITY基于本田Civic平臺打造,第二代至第四代CITY都是基于本田Fit平臺打造。
三、本田CITY車系歷史回顧
● 第一代本田CITY(1996年-2002年)
前文我們已經提到過,在1996年時,本田將第二代兩廂CITY的繼任車型定名為Logo,同時將CITY的名字賦予給了泰國本田投產的一款全新車型。第一代本田CITY的內部代號為SX8,其是基于老舊的第四代Civic平臺(第四代Civic生產年份:1987年-1991年、第五代Civic生產年份:1991年-1995年、第六代Civic生產年份:1995年-2000年)打造的三廂轎車。
第一代CITY雖然出自本田老舊的車型平臺,但好處是技術成熟、成本低廉,符合其作為亞洲發(fā)展中國家國民車的定位。第一代本田CITY于1996年4月率先在泰國投產,其70%的零部件采購于當?shù),?997年2月,CITY已累計售出14352輛,占泰國45萬泰銖(約合8萬元人民幣)以下車型市場份額的66%。緊隨泰國之后,第一代CITY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家紛紛投產,但該車并未被引入到中國。
第一代本田CITY只有三廂轎車一種車身結構,驅動方式為前置前驅,其車身尺寸與第四代Civic的三廂版相差無幾,長寬高為4270mm×1690mm×1395mm,軸距為2500mm。不過,第一代本田CITY的外形卻經過了重新設計,更符合90年代人們對汽車的審美標準,其整體造型簡潔大方,車身比例協(xié)調。
前期版本最明顯的特征是霧燈位于下進氣口位置,車身防擦條、外后視鏡、車門拉手等都為黑色。同時,前后保險杠都是由三段拼成的,據介紹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方便零部件通過航運從日本運到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到達目的地之后再進行組裝生產。第一代CITY在2000年時進行了中期改款,后期版本在一些國家被稱為CITY type Z,新車對前臉和尾燈都進行了重新設計,此外還更換了一體式的前后保險杠。
內飾部分的設計以體現(xiàn)實用性為主,中控臺整體為深灰色,布局簡潔規(guī)整,方向盤采用了兩輻式造型,輻條位于4、8點位置。非對稱的儀表盤比較獨特,燃油表和水溫表兩個小表盤組成了左側的半圓,右側半圓中則只布置了一個時速表表盤。T字區(qū)的中控面板設計成倒梯形,橫向分成了4層,最上層是一組方形的出風口,第二層為儲物格,下面兩層則是手動空調和音響系統(tǒng)的操作面板。
動力方面,第一代本田CITY最初搭載的是本田D13B型1.3升直列四缸發(fā)動機,最大功率為95馬力,傳動系統(tǒng)匹配5速手動或4速自動變速箱,0-100km/h加速時間為11.3秒,最高時速可達171km/h。隨后又追加了搭載本田D15B型1.5升直列四缸發(fā)動機的版本,最大功率為103馬力。2001年,本田CITY又推出了搭載1.5升VTEC發(fā)動機的版本,最大功率達到115馬力。底盤部分,第一代CITY最初采用的是麥弗遜式獨立前懸架+演化的麥弗遜式獨立后懸架。不過,本田發(fā)現(xiàn)第一代CITY的同級別競爭對手幾乎沒有配備獨立后懸架的,因此出于成本考慮,CITY也取消了獨立后懸架。
● 第二代本田CITY(2002年-2008年)
2002年11月,第二代本田CITY在泰國國際汽車博覽會上首發(fā)亮相,新車不再采用本田Civic的車型平臺,而是改用了與第一代Fit相同的本田全球通用小型車平臺,但其定位沒有改變,仍然是本田的入門級三廂車。
第二代本田CITY同樣只有三廂轎車一種車身結構,不過驅動方式除了有前置前驅以外,還增加了前置四驅的版本。車身尺寸方面,前期版本的長寬高為4310mm×1690mm×1485mm,軸距為2450mm;2005年9月,第二代CITY進行了中期改款,后期版本的車長有所增加,車頭部分加長了65mm,車尾部分加長了15mm。
第二代CITY采用了與第一代Fit相同的MM設計理念,即Man Max(乘客空間最大化)和Mechanism Mini(機器占用最小化),其時尚的外觀造型也與第一代Fit有很多相似之處,尤其是前臉輪廓很容易將兩車聯(lián)系在一起。內飾設計更是如出一轍,兩車中控臺整體布局完全相同,只在細節(jié)部分存在細小差別。后期版本主要對車頭、車尾進行了重新設計,使小車看起來更加動感。
動力方面,第二代CITY最初搭載了本田L系列1.3升和1.5升直列四缸發(fā)動機,采用i-DSI(智能雙火花塞順序點火)技術,每個氣缸設置兩個火花塞,根據發(fā)動機的轉速、載荷等因素調整點火正時,利用進氣渦流,實現(xiàn)迅速而充分的稀薄燃燒,從而提高發(fā)動機功率,降低整車油耗。隨后還推出了配備1.5升VTEC發(fā)動機的版本,傳動系統(tǒng)匹配5速手動變速箱或CVT變速箱。底盤部分,第二代CITY配備了與第一代Fit相同的麥弗遜式獨立前懸架+拖曳臂扭力梁式半獨立后懸架,同時采用了獨特的油箱中置結構。
第二代本田CITY不再只是面向東南亞市場的專屬車型,該車在日本的本田埼玉縣狹山工廠和中國的廣州本田(2009年更名為廣汽本田)黃埔工廠也有投產。本田于2002年12月在日本本土推出了第二代CITY,不過車名卻變成了Fit Aria。Aria譯為詠嘆調,通常是戲劇中一種極富抒情性、戲劇性的獨唱樂段。起這個名字主要是為了延續(xù)本田以音樂元素為車型命名的傳統(tǒng),如本田的Prelude(序幕)、Accord(和弦)、Ballade(敘事曲)、Quintet(五重奏)、Concerto(協(xié)奏曲)等車型也都擁有與音樂相關的車名。
☆ 第二代本田CITY在中國
在中國市場,第二代本田CITY最早于2003年在上海車展首發(fā),國產版最初定名為飛度(Fit Saloon,中國車主習慣稱其為三廂飛度),于同年9月16日在廣州本田(2009年更名為廣汽本田)下線,9月28日在全國統(tǒng)一上市。最先投放市場的是飛度(Fit Saloon)1.3升5速手動版車型,售價為9.98萬元。隨后,三廂飛度又推出了售價為10.98-11.98萬元的1.3升CVT版、1.5升5速手動版和1.5升CVT版車型。
中期改款車型于2006年3月29日在廣州本田(2009年更名為廣汽本田)下線并于同年4月8日上市,售價為9.68-12.48萬元。新車不再使用三廂飛度的名字而是更名為思迪,思迪是CITY的音譯,代表了Creative(創(chuàng)造領先)、Intelligent(智慧出眾)、True(真我個性)、Youth(年輕活力)。2008年8月,思迪推出小改款車型,新款思迪擁有本田全球唯一針對中國市場開發(fā)的天窗,新車于同年9月上市,售價9.38-12.48萬元。
● 第三代本田CITY(2008年-2013年)
第三代本田CITY于2008年9月率先在泰國問世,新車不再僅限于在亞洲市場生產銷售,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等國家也成為了CITY的新產地。第三代CITY是基于第二代Fit平臺打造的三廂轎車,但外觀經過了重新設計,新車已經看不出太多上一代CITY的影子,其輪廓反而與第八代Civic頗為相似,個性時尚的造型非常符合年輕人的審美。
第三代本田CITY擁有硬朗的車身線條,尤其是見棱見角、凹凸有致的車頭部分,顯得很有氣勢。幾道折線組成的格柵立體感十足,狹長的頭燈組眼神冷酷。鋒利的腰線貫穿整個車身,舒展的車頂線條使車身側面看起來大氣流暢。車尾線條很有張力,多邊形的尾燈刻畫出犀利的視覺效果。第三代本田CITY的車身尺寸長寬高為4395mm×1695mm×1470mm,軸距為2550mm。
內飾部分可以同時看到第二代Fit和第八代Accord的影子,復合式的中控臺很有層次感,方向盤采用三幅式造型,中下部的幅條為鏤空網格設計,樣式與Fit的完全相同。儀表盤由簡單的三圓盤組成,橙色指針背光在點亮后能產生不錯的氛圍效果。中控面板的功能設置以實用性為主,造型相對規(guī)矩方正,穩(wěn)重中加入了一些時尚元素。
乘坐空間方面,第三代本田CITY的前排座椅雖然可以進行高/低調節(jié),但即使調至最低位置時,駕駛位坐姿仍然偏高,因此頭部空間顯得有些局促,不過好處是可以獲得較好的前方視野。后排部分,CITY在腿部空間上的表現(xiàn)算得上是小型車中非常出色的,但后排乘客的頭部空間卻有些吃緊,即便CITY在后排的頭頂位置設計了一個凹進去的圓窩,但效果仍然不夠理想。
儲物能力方面,第三代本田CITY的后備廂容積高達506升,已經達到了中型車的水平。同時,CITY的后排座椅靠背還可以按比例放倒,放倒后雖然不是很平坦,但對于三廂車來說絕對可以稱得上是靈活方便了。CITY的前排儲物空間比較豐富,中控臺和前排門板上都設計了儲物格,但后排的儲物空間卻略顯不足,尤其是后排門板位置沒有設計儲物槽。
動力方面,第三代CITY搭載了本田L系列1.3升和1.5升直列四缸發(fā)動機,采用i-VTEC可變氣門正時/升程技術,實現(xiàn)了動力與油耗之間的均衡。此外,第三代CITY還裝備過一款本田R系列1.8升直列四缸發(fā)動機,同樣采用i-VTEC技術,但該車型僅面向中國市場發(fā)售。傳動系統(tǒng)方面,第三代CITY了匹配5速手動或5速自動變速箱。
底盤部分,第三代CITY繼續(xù)采用簡單且成熟的麥弗遜式獨立前懸架+拖曳臂扭力梁式半獨立后懸架的結構,油箱也仍然位于車體中部。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減重,第三代CITY在扭力梁的附件上面做了不少孔洞,同時也沒有對懸架的強度造成負面影響,算是很實用的設計。前剎車采用了單活塞卡鉗與通風式制動盤的組合,后剎車盤為實心盤。
☆ 第三代本田CITY在中國
第三代本田CITY最早是在2008年廣州車展與中國消費者見面的,國產版不再沿用思迪的叫法而是更名為鋒范。“鋒”代表鋒芒畢露、銳意前行的挑戰(zhàn)精神,“范”代表CITY包括造型、動力、裝備在內的科技領先。新車于2008年12月12日公布售價,12月23日上市發(fā)售,1.5升、1.8升共5款車型售價為9.68-14.98萬元,其中新增的1.8升i-VTEC發(fā)動機最大功率為140馬力,峰值扭矩為174!っ住
2012年2月8日,鋒范推出了中期改款車型,新車對外觀、內飾設計進行了改進,并新增了兩款旗艦版車型,售價為9.68-15.98萬元。外觀方面,新款鋒范車長增加了22mm,達到4422mm,其余參數(shù)不變。細節(jié)改進包括車頭采用更具層次感的鍍鉻材質格柵裝飾條,在下進氣口與車尾保險杠底部增加體現(xiàn)運動感的黑色護板,同時引入LED光源的尾燈看上去更加時尚。
改款鋒范內飾變化不大,僅是對中控臺和空調旋鈕等位置配色進行調整,并采用藍色背光儀表盤。配置方面,除1.5升最低配之外,其余三款1.5升車型均由原先的175/65 R15輪胎規(guī)格升級為185/60 R15。三款1.8升車型外觀均采用鍍鉻材質的前霧燈邊框和車外門把手,而1.8L豪華型增配了真皮材質的座椅和方向盤。新增的兩款旗艦版在配置上增加了6.2英寸觸摸屏與智能導航系統(tǒng)。廣汽本田鋒范目前依然在售,累計銷量已超過60萬臺。
● 第四代本田CITY(2013年-至今)
第四代本田CITY于2013年11月在印度首發(fā),新車基于第三代Fit全新平臺打造。外觀方面,全新CITY采用了本田最新的家族式前臉設計,中央進氣格柵被大面積的鍍鉻裝飾所覆蓋,前保險杠底部的霧燈格柵線條也變得更加有運動感。全新CITY的尾燈進行了重新的設計,其覆蓋面積更廣,整體感強了不少。全新CITY的車身尺寸長寬高為4440mm×1695mm×1495mm,軸距為2600mm。
內飾部分,新車基本借鑒了第三代Fit的設計理念,采用了三輻式多功能方向盤,中控臺中央也加入了一個7英寸觸摸液晶屏。此外,全新CITY還配備了8喇叭音響系統(tǒng)、USB/AUX接口、藍牙、定速巡航、倒車影像、一鍵啟動等配置。在安全裝備方面,該車配備了前排雙氣囊、坡道輔助、電子車身穩(wěn)定系統(tǒng)等功能。
動力方面,第四代本田CITY搭載了1.5升i-VTEC發(fā)動機和全新的1.5升地球夢直噴發(fā)動機,與發(fā)動機匹配的將是5速手動、6速手動或CVT變速箱。底盤部分,前懸架為麥弗遜式獨立懸架,后懸架為拖曳臂扭力梁式半獨立懸架,總體結構相比上代并未改變,但油箱位置移到了后排座椅下方。
2014年12月,第四代本田CITY在日本發(fā)布,新車只有混合動力版一種版本,命名為Grace Hybrid。該車采用i-DCD混合動力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1.5升阿特金森循環(huán)發(fā)動機與電動機組成。其中發(fā)動機最大功率110馬力,峰值扭矩134!っ;電動機最大功率30馬力,峰值扭矩160!っ。傳動方面,與發(fā)動機匹配的是7速雙離合變速箱,另外Grace Hybrid還提供四驅版供消費者選擇。官方數(shù)據顯示新車的綜合油耗約為2.9L/100km(四驅版為3.4L/100km)。
延伸閱讀:帥氣的環(huán)保青年 實拍本田Grace Hybrid
☆ 第四代本田CITY在中國
廣汽本田全新鋒范于2015年上海車展首次與國內消費者見面,新車將于今年7月底公布預售價,8月底正式上市。廣汽本田全新鋒范將搭載1.5升地球夢直噴發(fā)動機,最大功率131馬力,峰值扭矩155!っ住鲃臃矫,與發(fā)動機匹配的將是5速手動和CVT變速箱。據悉車型方面共計7款,包括四款手動擋車型和三款CVT車型。
全新鋒范將提供兩種不同的前進氣格柵樣式供消費者選擇。配置上,新車將標配ABS防抱死系統(tǒng)、發(fā)動機下護板、前大燈高度調節(jié)、駕駛席車窗一鍵式升降等。高配車型還將配備有Econ節(jié)能輔助系統(tǒng)、發(fā)動機啟停系統(tǒng)、VSA車輛穩(wěn)定性控制系統(tǒng)、HSA坡起輔助系統(tǒng)、電動天窗、前霧燈等。
另外,據悉第四代本田CITY還將落戶東風本田,新車內部代號為2BW,或將采用“Grace”來命名。東風本田2BW預計將在9月上市,售價為8-12萬元左右。配置方面,東風本田2BW將有LXI、EXI和VTI三種配置梯度的車型。LXI入門級車款配置較低,而中配的EXI車型裝有天窗、輪合金輪圈、側氣囊、電子車身穩(wěn)定控制系統(tǒng)等,最高配的VTI車型還將配備DA系統(tǒng)、液晶觸控屏幕、智能鑰匙、一鍵啟動、定速巡航、倒車影像等。
結語:通過以上回顧,相信大家一定對本田CITY的前世今生有了更多了解。早在上世紀80、90年代時,本田就曾推出一款名叫CITY的兩廂小車,該車便是如今本田Fit的鼻祖。1996年,本田在東南亞市場推出了一款三廂小車,車名同樣是CITY,但與之前的兩廂CITY并沒有太多聯(lián)系。從1996年至今,CITY已經發(fā)展至第四代,銷售市場延伸到全球75個國家,累計銷量超過290萬臺。全新鋒范即將與國內消費者見面,新車能否引領同級別車型市場的新風范,讓我們拭目以待。(文/汽車之家 李伊文)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